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6篇)
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
設 計 者:楊羽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南二校
指導教師:孫湘文 沈陽市教育研究室
殷 杰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小學教研室
童 琳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南二校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主要內容:
五年級數的奇偶性(活動2)研究加減法中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2.教材編寫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第一單元最后一個專題活動——數的奇偶性(活動2)。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過數的認識及四則運算。在本單元中又認識了倍數和因數,學習了 2、3、5的倍數的特征等。通過數的奇偶性(活動1)的學習,了解到奇數和偶數在自然數序列中的排列規律。在此基礎上,數的奇偶性(活動2)的內容,主要探索加、減法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由于這一單元的概念較多,前后聯系又很緊密,知識的抽象與嚴謹性十分鮮明。因此在單元最后,安排這一專題探究活動顯得十分重要,它既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法,拉近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學“活”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樂趣。
3.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
公理化與結構思想。
4.我的思考
本節課主要教學數的奇偶性(活動2)的內容,通過教學,在知識方面主要引導學生研究加減運算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在數學方法的提升方面,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膽猜測 —方法驗證—實踐應用”這一研究過程,滲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探究能力。這節課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展示思維過程與方法的平臺。
本節課的內容,相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來講,難點并不在于在運算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的掌握,而在于探索規律的過程中,貫穿于全程的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方法的運用。
能夠通過本節課教學,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地、主動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并通過巧妙的論證,從而建構出規律性的知識內容,并再次在實踐中檢驗規律這是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經歷數學建模的過程,才是衡量教師數學能力和數學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學生本堂課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因此,本堂課對知識點的呈現方式,是以學生猜測和驗證后的結論為主,著力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是用什么方法發現并驗證規律的,我們又應該怎樣運用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歸結起來,還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而本節課的知識點,就可以更概括的、鞏固和清晰的知識表象,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得到了更動態的納入。同時在以后新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將會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包括知識技能,也包括方法)
我班大多數學生對數學饒有興趣,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但不夠全面仔細,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歸納能力上比較欠缺。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也愿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并逐漸學會了怎樣傾聽別人的發言,課堂關注程度較好。
數學思想正在逐步建立,在思考問題時,能夠先考慮到根據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依據已有經驗和能力,選用恰當的方法。
學生對已有掌握比較扎實,尤其是對基礎知識,概念、法則理解比較準確,頭腦中的認知體系比較完整。大部分同學的語言比較精煉,善于運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素養在不斷提高中。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
通過上節課對數的奇偶性(活動1)的學習,學生經歷了運用列表法、畫示意圖等方法,發現規律的探究過程,發現了當一個事物只具有兩種狀態時,運動奇數次后,狀態與初始狀態相反,運動偶數次時,狀態與初始狀態相同的規律。并對生活中常見的“坐次問題”“翻杯子”“擲硬幣”等有趣的數學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節課對于學生來說,是在舊知識上進行的衍生,是在加減運算中數的奇偶性規律的進一步探究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
在驗證猜想過程中,方法的抽取。
高度概括總結出來的規律,使之可以更凝練的方式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
4.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
我班大多數學生喜歡提問題。當一個問題提出后,積極的思維活動隨之也開始了。如它是怎么發現的?怎么證明它的結論是對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我能否用其他辦法推出?……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疑團而進行的學習是最令他們感興趣的。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能帶給大多數學生以成功的喜悅。
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愿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范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師生、生生有效的對話,激發思維的碰撞,通過關注別人的發言,來提升自己對問題的認識。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內容的不同,如公式,圖形,規律,概念的學習,選擇恰當的學法。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總結出加、減法運算中,數的奇偶性變化規律。了解奇偶性不同的兩個數相加、減,結果為奇數,奇偶性相同的兩個數相加減,結果為偶數。
學生主動經歷探索加減法中數的奇偶變化過程,在活動中體驗探究方法,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分析、討論、歸納、應用,以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在加減法運算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通過多樣練習,感受數的奇偶性在學生學習中的應用。
通過數學小游戲,體會數的奇偶性在生活各個領域比較廣泛的應用,從而激發對數學的熱愛之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通過探究,體會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數學規律,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減法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增強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通過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傾聽他人的觀點,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交流。
四、教學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含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分配 活動一: 活動導入 初步建模 1、提出任務: 最近我校周邊的許多小商販為了招攬生意,紛紛搞起了購物摸獎活動。規定凡是在他們那購物的同學,都可以得到一次摸獎的機會。而且獎品還很豐厚。許多同學紛紛慕名而去。可是幾天下來,沒有一個同學中獎。這里面一定隱藏著什么秘密。今天老師把問題帶到課堂上來,我們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2、組織活動:摸彩獎現場重現。 規定:抽獎同學分別從粉色盒和綠色盒里各抽一個球,然后把它們相加算出結果,找到轉盤中相應的數字,打開就知道中不中獎了。 (教具:兩個不同顏色的抽獎盒,轉盤) 3、學生摸球,猜測揭秘。 粉盒里裝的都是偶數,綠色盒里裝的都是奇數。奇數+偶數=奇數。而轉盤上奇數都不中獎。 4、提出問題:偶數+奇數是不是等于奇數? 5、獨立驗證:學生匯報 6、提出研究方向: 上節課,我們通過研究,知道了自然數是按照奇偶相間的規律排列的,這節課,我們還發現在運算中,也存在著數的奇偶特性。今天我們就來繼續深入地研究“數的奇偶性。”(板書)(出示課題:數的奇偶性)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經歷“猜想—驗證—形成規律”的初步過程,體會數學規律發現與形成的科學方法,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 8分
活動二: 運用模型 深入探究 1、提出研究的問題。
“數的奇偶性”研究的范圍很廣,我們還可以研究哪些問題? (學生提出要研究的問題,教師板書) 2、學生提出猜想。
對提出的要研究的問題進行猜想。 3、組織驗證:
上面這些只是我們一個初步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確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利用研究表格在小組里分工合作進行驗證。動筆之前要想清楚,要運用什么方法怎么進行驗證。
4、學生自主驗證,小組交流。
5、組織全班交流,形成規律。
(學生把板書補充完整)
6、方法提煉。
現在我們一共探索出七條規律,你有什么好辦法把它們記下來?(學生提出方法)
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膽猜測—方法驗證—實踐應用”這一研究過程,滲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探究能力。 采取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展示思維過程與方法的平臺。 方法的有效訓練,有利于學生歸納能力的提升。 20分
活動三:拓展延伸 解決問題
練習一:在課的一開始,同學們都沒能抽中獎品,現在老師有個想法,我們來重新做一次,這次要求每個抽獎的同學都能中獎。
(同學提出方案)
誰能夠不改變這張圖的中獎分布規律,不改變盒子里裝的數字,重新設置抽獎方式,保證抽獎人一定中獎。
(學生說抽獎方式,老師驗證。)
設計意圖:貼近生活,通過游戲再設計,鞏固新知,激發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練習二:學習了數的奇數性,對提高我們計算的準確性很有幫助。
(1)判斷算式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
123+689=813
6001-498=5502
34.21+17.26=52.47
(學生說清依據和判斷思路)
(2)判斷結果的奇偶性,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1002+18
1002+18+70
1002+18+70+104
1002+18+70+104+32
你有什么發現?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自主判斷,發現規律并用簡練的數學語言歸納)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尋找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習“有用的數學”在新知識基礎上,衍生出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發展。思維的嚴謹性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練習三:淘氣跟笑笑要同學們幫忙分蘋果
(1)15個蘋果兩人分完,笑笑要奇數個,淘氣也要奇數個,行嗎?
(2)要有多少個蘋果才能同時滿足他們的要求?
(3)老師也來參加分蘋果,我們三人都分奇數個,可以嗎?(學生發散思維,提出不同思路)
設計意圖:貼近生活,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練習四:小華在買東西的時候也遇到了問題,請看看是什么問題?
小華買了四支水性筆,付了五元錢,售貨員阿姨找給他的都是硬幣,小華發現在找回的硬幣中除了一元的,還有一枚一角的.他知道水性筆的價錢是整角,于是他馬上對售貨員說:“阿姨,你把賬算錯了。”你知道,小華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嗎?(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數學游戲:還有許多有趣的數學游戲也是關于數的奇偶性的相關知識的。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翻杯子的游戲。
1、一個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動一次,杯口朝下。翻動兩次,杯口朝上……翻動10次呢?翻動100次?105次?
(學生回顧舊知,總結規律)
2、有3個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動其中的兩只杯子,能否經過若干次翻轉,使得3個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學生獨立思考)
3、那如果是4個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動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經過若干次翻轉,使得4個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幾次?
(學生運用類推,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視野。
動四: 聯系生活展望發展
數的奇偶性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應用。一般我們認為,如果一個事物只有兩種狀態時,如是上與下,正與反,開與關,通與斷……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聯系數的奇偶性來考慮。 拓展學生視野,將課堂數學延伸到更廣泛的領域,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知的興趣。 1分
五、教學效果評價
以課堂觀察、課下訪談為主要手段,綜合評價、反思本堂課的教學效果。
1、課堂觀察:本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漲,學習態度非常積極。在揭秘摸獎秘密的環節中,大部分同學能夠克服以前存在的觀察不認真的毛病,注意到抽獎盒中數學之和與中獎轉盤中獎品分布之間的關系,并能充分利用老師精心布置的“抽獎記錄表”,進行有根據的猜測,體現了學生學習方法的進步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小組討論交流過程中,學生能夠能簡練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能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很多同學都能自覺地將聽到的比較好的思路記錄在自己的驗證卡上,做到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體現了學生不僅愿意傾聽,更學會了如何傾聽。而這樣的小組合作,拋卻了形式上的熱鬧,更關注的是學生間思維的激烈碰撞,使學生真正沉浸到研究的樂趣之中。
在全班交流的環節里,學生不再局限于講給老師聽,而是真正面對全體同學,講給同學聽。傾聽的同學也能積極參與到與發言同學的交流中來。動態的提問,評價自己組的方法,評價別的小組的思路,綜合評價幾個小組的思路,換個角度說別人的思路等,這些在生生、師生平等交流中有效的思維碰撞,使課堂充滿了生成的美麗。
本節課實踐應用環節,考查了學生對本堂課知識的駕馭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的數學問題,引發了學生極大的積極性,分蘋果,買文具,翻杯子等,許多貼近生活的問題,學生都能自覺地運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做到了學以致用。 2、課下訪談:課下,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印制成調查問卷,請同學填寫。
(1)本堂課你最喜歡哪個環節?為什么?
課 堂 環 節 摸獎揭秘 驗證猜想 全班交流 實踐應用 喜歡某環節的同學占全班同學的百分率 70% 50% 60% 70%
70%的同學表示,喜歡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兩個環節,摸獎發現問題的導入環節和將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環節。普遍認為這兩個環節與生活聯系緊密,同學可以通過思考,自主發現問題和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
60%的同學喜歡小組討論和匯報環節。認為這個環節給學生很自由的空間,學生感到在很平等的氣氛中交流,自己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通過課堂交流,自己有了展示思想和才能的舞臺。并且通過傾聽別人的發言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開擴。
項 目
學到知識
學會方法
增長能力
解決問題
占全班同學的百分率
70%
80%
80%
70%
這堂課你最大的進步是什么?
(3)你覺得這堂課你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有40%的同學沒有填寫,40%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思路仍然不夠開闊,聽了別的組同學匯報,使自己的視野開闊了。以后要努力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開拓思路。
30%的同學認為,大部分數學知, 識與生活的聯系都很緊密,在學習每一課前,如果能象學語文課文一樣,先做好充分的預習,尤其是要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學,那么自己的學習會更有效了。
3.我的反思:
通過課上觀察和課下訪談,我對本堂課教學效果有了客觀的認識。
由于課的預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特點,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切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本節課學習興趣十分高漲,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很高。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學生間思維的有效碰撞,使本堂課充滿了研究的氣氛。學生的思維在高度運轉中,激碰出思維的火花,生成的美麗層出不窮。
學生會傾聽,能夠從交流中取長補短。多樣靈活的生生、師生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能夠在四十分鐘內始終保持最佳。
在規律的探究過程中,數學的思想方法貫穿于始終。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膽猜測—方法驗證—實踐應用”這一研究過程,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了切實的提升。本節課的知識點,就可以更概括的、鞏固和清晰的知識表象,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得到了更動態的納入。
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2
1.數形結合,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模型。
數形結合就是用圖形與數聯系起來,通過圖形,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結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讓學生用多種感覺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想象、聯想。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理解數學概念,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實踐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索規律。
在新課標理念下,依據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實踐能力。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讓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例如:在探索前,通過學生剪一剪、拼一拼、補一補等活動,觀察能否拼成長方形的手段來認識這一特性,避免數與數抽象枯燥的比較。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創設一些機會,讓學生全面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自主、平等、開放地去探索,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在做中學,做中發現創造。
3.聯系生活,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3
《數的奇偶性》教學反思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課時創設一種學生探索的氛圍,以激發興趣,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根據小學生對實物、色彩、游戲更感興趣的特點。我設計了游戲活動引入教學。在學生試一試時,教師先問:“你想得到什么?”幾個學生試過之后,同學們的學習情緒逐步高漲。這時,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疑問,教師抓住學生好奇的時機,既充分肯定學生的提問,表揚他們問題提的好,有思考價值,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提出“為什么他們拿到的獎品都是糖,而得不到有實用價值的獎品呢?”的問題,這一提問適時地把學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2、重視學生活動,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
教師提供探究問題的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探究的意識,因此,當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時,我及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研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研究、討論、驗證。因為人的思維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才能形成與發展。
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4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身邊的問題。所以在上《數的奇偶性》一課時,我覺得,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成了這節課關鍵。在這一點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學生能夠感覺得到的情景——旅游,
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一定去過筆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師也去了一次筆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沒了天橋,我只好坐船上山了,這些船從北岸到筆架山,在從筆架山回到北岸,不斷往返,老師選了一條船,買了往返船票(邊說邊在黑板上畫簡圖),老師在回來時,想正好到達山下時,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擺渡10次后,還是11次后,我趕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這個問題情境,不僅展現了本節課知識,而且接近學生的生活。同時讓學生感到提出的問題也是生活的需要,這個情境中的事物,學生也很熟悉,覺得很有意思,很親近,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興致盎然的主動投入到思考當中來。
這個情境的創設,也正是找準了知識的切入點,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數學,同時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這個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可以應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升華——引導學生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方法去發現規律。
在這部分的練習中,我設計了兩個練習,一個是翻硬幣練習。另一個是教室關燈問題,這些練習,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學生很用以接受,樂于思考。
在這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數的奇偶變化規律中,我設計了一個有獎游戲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去探討問題,從而發現規律。游戲是這樣的:
師:同學們玩過有獎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有獎游戲,游戲規則是:擲色子,擲到幾,就從轉盤上的數下一格向前走幾,走到有獎的格子獎品就歸你了 。
學生在游戲幾次后就會發現這個游戲是不能贏得,是個騙局,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就會很自然的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了問題,再引導學生去研究這個問題,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提高,學生感受到思考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信心在增強。
在應用數學中,我還是從學生的生活中提煉素材,設計了這樣個練習:
小華買了一支鉛筆,兩塊橡皮,付了兩角錢,售貨員阿姨找給他3角錢,小華知道橡皮、鉛筆單價都是整角,而且鉛筆是4角錢一支,他馬上對售貨員說:“阿姨,你把賬算錯了。”你知道,小華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嗎?
這節課,我重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生活,學習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課上學生的反應很好,課后幾位老師又逐一加以點評,在設計上給與了肯定,自己也進行了反思,感到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應該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處理好課堂生成的隨機情境,加強對學生及時準確恰當的評價。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地鉆研,使自己的教學上個新臺階。
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5
“數的奇偶性”一節內容,我的設計思路是:多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探索方法;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和趣味性。為此,我的教學目標定格為: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奇數和偶數,了解奇偶性的規律。2、探索并掌握數的奇偶性,并能應用數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釋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 3、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結合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課后,教研組組織了所有老師評課。老師們各抒己見,既肯定了我的教學風格,又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非淺。我也及時的自省,在不同層面上進行了思考。
1、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能沒有目的性的為了游戲而游戲,應該在游戲中給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啟發。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兩兩結對入座的游戲、翻杯子游戲、“開心樂”等三個游戲,都是結合了教學內容而安排的,第一個游戲重在感受數的奇偶性,第二個游戲重在應用數的奇偶性,第三個游戲重在解釋數的奇偶性,游戲的重心最后都落到了“數的奇偶性”上,因此起到了預想的效果。
2、現行的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課前的準備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容量。本節課,教材上僅有兩個活動和兩個“試一試”,練習幾乎沒有,兩個活動的探索過程也非常簡單,學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課前,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將“翻杯子游戲”和“探索整數加減法得數的奇偶性”進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練習,使內容更加豐滿,但是練習的典型性、層次性仍然不夠,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3、新課后的應用新知,不能單純的是例題的改版,還應該有所變化,有所突破,注入新的元素,這樣才能讓學生靈活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這節課中,我所設計的練習就過于程式化,沒有跳出固有的“圈”,順向思維練得多,逆向思維練得少,學生很難推陳出新。
4、數學課上的板書必須要能詮釋重點,疏通難點。我在這堂課上的板書做到了前者,而疏漏了后者。“探索整數加減法得數的奇偶性”是本節課的重點,我特意將探索結果板書羅列了出來;探索的過程,是一個不完全歸納的思維過程,本是難點,但我沒有把算式板書出來,就有點“空對空”的感覺了。
以上僅是我現有的一點感觸,我想,隨著教學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和學生的不斷磨合,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的問題等著我去解決,我會以的狀態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戰。
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6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身邊的問題。所以在上《數的奇偶性》一課時,我覺得,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成了這節課關鍵。在這一點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學生能夠感覺得到的情景——旅游。
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一定去過筆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師也去了一次筆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沒了天橋,我只好坐船上山了,這些船從北岸到筆架山,在從筆架山回到北岸,不斷往返,老師選了一條船,買了往返船票(邊說邊在黑板上畫簡圖),老師在回來時,想正好到達山下時,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擺渡10次后,還是11次后,我趕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這個問題情境,不僅展現了本節課知識,而且接近學生的生活。同時讓學生感到提出的問題也是生活的需要,這個情境中的事物,學生也很熟悉,覺得很有意思,很親近,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興致盎然的主動投入到思考當中來。
這個情境的創設,也正是找準了知識的切入點,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數學,同時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這個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可以應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升華——引導學生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方法去發現規律。
在這部分的練習中,我設計了兩個練習,一個是翻硬幣練習。另一個是教室關燈問題,這些練習,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學生很用以接受,樂于思考。
在這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數的奇偶變化規律中,我設計了一個有獎游戲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去探討問題,從而發現規律。游戲是這樣的:
師:同學們玩過有獎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有獎游戲,游戲規則是:擲色子,擲到幾,就從轉盤上的數下一格向前走幾,走到有獎的格子獎品就歸你了。
學生在游戲幾次后就會發現這個游戲是不能贏得,是個*,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就會很自然的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了問題,再引導學生去研究這個問題,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提高,學生感受到思考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信心在增強。
在應用數學中,我還是從學生的生活中提煉素材,設計了這樣個練習:
小華買了一支鉛筆,兩塊橡皮,付了兩角錢,售貨員阿姨找給他3角錢,小華知道橡皮、鉛筆單價都是整角,而且鉛筆是4角錢一支,他馬上對售貨員說:“阿姨,你把賬算錯了。”你知道,小華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嗎?
這節課,我重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生活,學習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課上學生的反應很好,課后幾位老師又逐一加以點評,在設計上給與了肯定,自己也進行了反思,感到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應該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處理好課堂生成的隨機情境,加強對學生及時準確恰當的評價。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地鉆研,使自己的教學上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