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時: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38~39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能正確區(qū)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3. 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 課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一次性塑料杯、沙子、水、石塊、木塊、鐵球、汽球。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愿意看圖給大家講一講。
問: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子放時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二、動手實驗,引出概念
師:究竟是因為石塊有重量,還是因為石塊占了空間?咱們通過實驗來看一看。
實驗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記號。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拿出石塊后,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觀察: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師小結(jié):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面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jù)的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實驗二:
拿出裝滿細沙的石子,把細沙倒在一邊,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xiàn)了什么結(jié)果?這說明什么?
師小結(jié):放入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這說明木塊也占據(jù)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木塊小占據(jù)的空間小。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通過分析思考發(fā)現(xiàn)石塊、木塊都占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哪些現(xiàn)象也能說明物體占空間呢?
(學生演示吹氣使塑料袋膨脹……)
最后師生共同概括出“體積”的含義。[板書]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誰能說說什么是電視機的體積?什么是影碟機的體積?什么是手機的體積?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三、解決問題,引出單位
1、出示教材39頁上的兩個長方體,請學生比較。
剛才的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大家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得出它們的大小。對于這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看來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為什么前面幾件物品你們一下子就能確定,而現(xiàn)在爭來爭去卻不能確定呢?
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用線段表示,面積單位用正方形來表示,你們猜想一下,體積單位應(yīng)該用什么圖形來表示呢?
對!體積單位是用正方體來表示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請你們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后回答:我們想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體積是1 cm3;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體積是1 dm3。
師:這個猜想對嗎?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