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統計 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
這部分內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認識復式統計表,包括例1和練習二十;
第二段,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包括例2和練習二十一;
第三段,是本單元的整理與練習。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要讓學生感受復式統計表與復式條形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
和單式統計表和單式條形統計圖相比,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信息容量更大;二是不僅便于比較同一項目中的不同數量,而且便于在不同項目之間進行比較,從而能使學生對統計結果獲得更為充分的認識。教學時,首先要注意讓學生經歷把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可以利用例1提供的素材,先創設四個興趣小組活動的情境,并給出每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讓學生把數據分別填寫在四張單式統計表里。然后引導學生比較這四張統計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相同點,明確這幾張統計表都有性別和人數兩欄;通過比較不同點,明確每一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某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應該怎樣填?通過思考以及其后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這張統計表不僅要反映每個小組男、女生的人數,還要反映各小組的總人數以及這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人數。其次,要重視對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學生填寫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后,可以讓學生看表回答下列問題:從表中除了可以看出各小組的男、女生人數和總人數之外,還能看出哪些信息?把各小組的總人數進行比較,能看出哪個小組的人數最多,哪個小組的人數最少嗎?把四個小組的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進行比較,是男生人數多,還是女生人數多?教學例2時,除了讓學生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回答:北京市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高,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低?桂林市呢?從整體看,哪個城市的平均氣溫高一些?
2.恰當控制教學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制圖練習。
學生學習統計主要是為了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因此,不宜讓相對繁瑣的制表、繪圖的操作干擾學習重點。況且,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手工繪制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基于上述考慮,在教學復式統計表時,教材都提供了相應的表格,而側重于讓學生填表分析;在教學復式條形圖時,除了讓學生看圖分析、回答問題之外,只要求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并畫好格線的圖中涂上直條。教學時,一方面要把分析圖表以及根據圖表中的信息回答問題作為重點。另一方面要突出如下幾個環節的指導。第一,具體指導學生讀懂復式統計表的表頭。以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為例,表頭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它們分別表示橫欄類別(性別)、表中數據(人數)和豎欄類別(小組名稱)。第二,具體指導學生計算復式統計表中的“合計數”與“總計數”。仍以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為例,其中的“合計數”主要表示各小組男、女生人數的和,“總計數”主要表示四個小組的男生人數之和與女生人數之和。而四個小組的“總計數”,既可由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計數相加得到,也可由每個小組的合計人數相加得到。進一步,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利用這兩種方法分別計算能起到檢驗的作用。第三,要具體指導確定直條高度的方法。以例2后面的“試一試”為例,要幫助學生確定表示“8人”和“12人”的直條的高度。可以提醒學生先用“毫米”作單位量出縱軸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體均分成5份,并由此確定表示相應人數的直條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