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五上)教后反思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指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問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有條理的列舉分析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關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是采取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經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方式突破的.
關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環節設計,我是圍繞外出郊游活動這一情景展開的,(一)根據王大叔用18根1 米長的柵欄圍成花圃的情境,提出問題"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引導學生分別用小棒擺一擺,再列表格填一填,得到結果,還讓學生算出每個長方形的面積,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隨后進行了同步的練習.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一列舉"的具體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二)用錄音和圖片的方式呈現工人師傅種花的問題,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理解并收集有用的信息,接著就直接提出"你準備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啟發學生利用例1學習獲得的經驗進行思考,學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表格并穿插講授制表的方法及注意點,后面安排的練習只是在例2的基礎上增加一種情況,思考方法相同,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用"一一列舉"中分類列舉的方法解決種花問題,突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時,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三)鞏固應用,這一環節的例子采用了既與情景相符又是能深受學生喜愛的一些游戲活動,關鍵緊扣本課重點,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又一次經歷了"一一列舉"的這一過程,進一步積累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總之本節課在:一,感知,給學生以新的印象,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思考.二,探求新知時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加深新知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拓展應用,采用不同的形式進一步體現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四,評價方面:本節課我重點采用激勵,表揚的手段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共同學習.
我認為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法和學法,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只要學生能解決實際問題了,就應該算是一節較為成功的課.課后我收集了發給學生的作業紙,共交了48份,本節課一共處理了4道題,全做對的43人占89%,未完成的3份,占6%,計算錯的1份,占2.5%,列式錯的1份,占2.5%,從這份數據上說明,學生對本節課掌握得還得比較好.
上完課后,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還有以下不是:1,處理信息時,信息出示太快,未留充分的思考時間,就讓學生來解決問題.2,在共同討論例2種花這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表格,但是出示表格后并沒有細細指導如何來看這張表格,以致在練習環節中,學生獨立列表出現了一些問題.3,最后一個環節玩"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時,還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記錄方法,如符號,數字,字母等,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也節省了記錄時間.4,在學生反饋環節的處理還欠妥當,要是再細些可能會更好一些.5,評價性語言過于潰乏,不能適時地做出最好的評價.
在這樣進行教學后,進一步的體會到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更主要的是它適合學生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