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大小(第3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及解析: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p.103.例3及練習二十二第1—3題。 “可能性”這一內容,在三年級上冊已經有涉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而本單元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統計與可能性》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節課的內容是對前兩節知識的一個小結與應用,即用“計算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判斷游戲規則是否公平”。其中,結合以前學習過的排列組合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能夠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可能的結果都找出來。因此,本節重點有三個:一是熟練掌握如何計算可能性大小;二是能夠準確地讀懂游戲規則;三是能夠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可能的結果都找出來。其中后兩點也是這節課的難點所在。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不能直接計算出可能性,而要先羅列出所有的可能的結果,再計算可能性”的題目的思考方法。
2、培養學生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結合以前學過的排列組合知識進行思考。
3、培養學生邏輯思考問題,有條理地敘述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游戲規則的理解;不重復、不遺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教學策略
1、 自讀,圈圈畫畫找關鍵詞理解規則。
2、 齊讀,完整讀題理解規則。
3、 同桌利用學具合作試玩。
4、 師生或者生生互動示范演示規則。
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讀題的習慣與方法。
為了較好地引導學生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可能的結果都找出來,通過引導學生借助表格、草稿本有序思考、排列并交流。針對學生在獨立完成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的評講與反饋。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簡單的排列組合,即如何不重復、不遺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以及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會如何計算可能性。而五年級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具有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同學之間會交流合作,自主探討。但簡單排列組合問題,因時間太久,不少學生會遺忘。而且面對本課書上的具體問題,因題目較長,文字較多,對學生來說理解游戲規則便成為一個難點。因此,本節可以說一個知識綜合應用的內容,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讀懂規則、不重復、不遺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然后再用計算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判斷游戲規則是否公平。
教學準備:ppt、投影儀、學生游戲用紙牌(每兩人準備1——9紙牌兩份)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公平的游戲規則,要求每個參賽者獲勝的可能性都要(相等)。——板書。獲勝的可能性是可以算出來,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用“計算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判斷一個游戲規則是否公平”。
【設計意圖:開課前一句話總結前面學習的知識,且開門見山提出學習目標,有利于師生將問題聚焦。】
二、新授:通過例3得出用計算可能性的方法判斷游戲公平性的方法。
1、游戲引入:
這節課我們有很多的紙牌游戲,這些紙牌每兩個同學一份。同桌有一人負責管這些紙牌。誰愿意來保管呢?兩人都想保管時,用玩“石頭、剪子、布”的游戲確定給誰保管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