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小數的大小”教學設計與說明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6頁、練習六第6~11題。教學目標1. 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小數的大小。2. 使學生經歷相應的探索過程,豐富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推理等數學思考能力。3. 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過程一、 情境引入1. 呈現情境:貨架上擺放著四樣文具,練習簿0.48元,三角板0.65元,橡皮0.3元,直尺1.25元。小明帶了0.5元,他能買到其中的哪一樣文具?(1)讀題: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和數有關的信息?(2)提問:你覺得他帶的錢夠買其中哪一樣文具?結合已有經驗,學生通常會給出練習簿和橡皮兩個答案。(3)追問:你是怎么知道小明帶的錢夠買一塊橡皮的?通過交流,幫助學生喚醒三年級所學的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為隨后進一步探索多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打下基礎。2. 揭示課題: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較復雜的小數大小的比較。(板書課題)[說明:與教材中的例題相比,上述情境增添了一些數學信息,并對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力圖使現有的情境較原先呈現出更大的開放性,有利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信息的收集、組織、比較等數學思考中來,另一方面,0.3元與0.5元之間的比較,又巧妙地將學生已經具備的相關舊知予以激活,為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做好認知上的鋪墊。]二、 探索新知1. 提問:小明帶的錢為什么夠買一本練習簿,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隨后組內交流。交流時,鼓勵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以豐富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學生在交流時可能會出現如下方法:比如借助元、角、分進行思考,或者從小數的組成上進行分析,也可能借助圖形給出解釋。教師應認真參與學生的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為隨后的全班交流做好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工作。[說明:面對同一個問題,學生中呈現出的不同思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著他們獨特而富有差異的思維水平與層次。教師參與傾聽,一方面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實,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教師可以有效地把握不同思考方法背后的思維梯度,從而為隨后組織學生展開有序列、有層次的數學交流做好準備。]2. 全班交流。教師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按如下順序展開交流。(1)第一層次:結合生活經驗,給出直觀解釋。學生交流:將0.5元和0.48元化成幾角和幾角幾分,然后進行比較。教師引導:通過將新知轉化成以前所學的舊知,然后巧妙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思考方法。利用這一方法,你能說一說為什么小明帶的錢不夠買一塊三角板或一把直尺嗎?學生嘗試用這一方法解決新問題,并交流。(2)第二層次:借助直觀圖形,初步構建模型。質疑:并不是所有小數都可以通過這一方法來比較大小的,如果沒有了具體的單位“元”,又該如何比較這些小數的大小呢?交流:引導學生交流其他方法,并闡明思考過程。教師則努力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并力圖使每一個學生弄明白這些方法。引導:有時,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抽象的小數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出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將變得既有趣、又簡單。教師呈現如下三種圖形各10個(每一小組都有),并介紹:大正方形每個表示1,長方形和小正方形分別表示0.1和0.01。你能用這些圖形表示出0.5和0.48,并借助圖形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學生操作,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一方法,比較0.5和0.65、0.5和1.25之間的大小。(3)第三層次:擺脫直觀束縛,逐步抽象概括。出示0.32、1.16、0.9、0.88四個小數。提問:你能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小數,比一比它們的大小嗎?明確要求:你可以用圖形先擺出這些小數,然后比較;也可以不動手,通過在頭腦中想圖形,然后比較它們的大小;當然也可以不擺、不想,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嘗試,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了解情況。交流。教師有意識地選擇后兩種情況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從具體的直觀支撐中擺脫出來,從而達到抽象思考的層面。3. 完成“試一試”。學生獨立嘗試,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比較。交流時,注意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方法,以完成對方法的優化。[說明:數學教學應幫助學生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教材中呈現的三種比較方法只是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可能出現的特殊方法,更為一般的方法應是先比較整數部分的數,再依次比較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數……這一方法看似簡單,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卻并不是只言片語所能解釋清楚的。教師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一抽象方法背后的直觀數學模型,通過數形轉化,將抽象的小數轉換成具體、直觀的圖形,從而幫助學生輕松地理解了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當然,直觀的模型只是一個腳手架,是學生把握抽象方法的橋梁,教師在學生獲得直觀模型后,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原先的直觀模型中擺脫出來,鼓勵他們在抽象的層面上進行思考,最終實現了從直觀思考向抽象思考的必要過渡。]三、 鞏固應用1. “練一練”。(1)學生獨立嘗試。(2)交流比較的方法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體會: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以進一步強化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2. 根據實際情況,完成練習六中第6~11題中的部分習題,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形成技能。(1)第6題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小數表示各圖中的空白部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也可比較每一個圖中涂色與空白部分的大小。(2)教學第7題的第一組,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看圖思考:還有哪些小數也比0.1小,以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二組,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中間的參照數0.3進行比較,以豐富學生的比較策略;第三組,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角度進行思考。最后,借助數軸上的點,幫助學生體會:直線上的點位置愈*右,這個數就愈大,反之愈小,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3)教學第9題,可以引導學生課前收集自己的身高、體重、視力等方面的數據,并通過比較,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與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4)第11題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展開思考:用這三個數字和小數點一共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小數,最大和最小的各是哪一個數,如何有序地尋找答案?從而在開放的問題情境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5)如時間允許,還可以補充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習題,比如高架橋上的限高(有3.5米、4.5米、5米不等)與載貨卡車的實際高度之間的大小關系,再如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幾種動物跑完100米所需秒數的比較等,以進一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拓展學生的視野。[說明:教材這一課的練習編排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尤其是每一道習題還給教師留下了進一步開發與創造的空間和余地。教師在使用這些習題時,應在充分把握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用準、用足、用透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也可適度開掘一些教材以外的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