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負數”教學設計
ˎ̥教學內容:五年級(上冊)數學p1-3例1、2,練習一1-6。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聯系,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情景導入例1:播放天氣預報節目片頭。
師生談話,伴隨著學生熟悉的音樂,教師出示收集的用溫度計表示的四個城市某天的最低氣溫。
香港:20℃;上海:4℃,南京:0℃;北京:零下4℃。
2、教學例1:
(1)根據學情,教師以香港溫度來介紹看溫度計的方法。教師介紹“℃”(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的含義,指出我國采用的是用攝氏度來計量溫度的。
(2)讓學生說說從其他幾個城市的最低氣溫圖中分別知道什么,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各城市溫度。
通過學生交流明確各城市的溫度并比較各地溫度的高低。
(3)質疑:北京和上海的氣溫一樣嗎?
通過師生談話使學生明確兩地氣溫以0℃為界限,一上一下,正好相反,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小結。
(4)啟發:你知道在數學上怎樣區分這兩個溫度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3、教學讀寫方法:
學生嘗試書寫,估計有些學生會表示,如果學生不知道就由教師進行介紹。
并指導學生認識負號“—”、指導讀法。
小結:零上4℃用+4℃或4℃表示,讀作正4℃或4℃。
北京:零下4℃;用-4℃表示,讀作負4℃
4、完成試一試。
學生根據圖片中溫度計表示出各地氣溫,針對學生中的不同情況(零上溫度加“+”或不加“+”)引導學生討論,明確兩種表示方法都正確。
二、教學例2:
1、介紹海拔高度
小資料:在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存在著溫度差;同一地區的同一天里也會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例如平時所知道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介紹溫差非常大的吐魯番地區,有“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說法。是什么原因造成吐魯番地區在同一天里有著如此大的溫差呢?和它的地形特點(盆地)和海拔高度有關。
出示書本海拔圖:
教師介紹海拔高度的含義:以海平面為標準,某地與海平面相比較得到的相對高度。
2、說說你從圖上知道些什么?
(1)珠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海拔高度可以記作+8848米或8848米;
(2)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海拔高度可以記作-155米。
三、認識正負數:
1、分組討論:
利用黑板上的數據,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并交流。
2、小結:
像+4、20、+8848等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4、—11、—155等這樣的數都是負數。(板書正數、負數及分類)
3、探究:那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溫度、海拔等都以0作為分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4、體會正數、負數與0的大小關系。
5、閱讀書本。
四、生活中的正負數:
1、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負數,并說明這些負數的意義。(電梯升降、存折)
2、完成練一練1、2,指名學生交流后講評。
3、練習一第2、5,閱讀理解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