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教后反思
《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教后反思
“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一規律既是小數乘法算理的理論依據,又是名數改寫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地位顯著。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并結合概念教學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1、靈活運用教材,加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我沒有運用教材的例題,而是利用多利用三張卡片0、5、1,讓學生組合成不同的三位數,然后在105的不同位置點小數點,最后讓學生觀察數據1.05、10.5、105中小數點的變化和數的大小變化,初步直觀感知小數點向右移動會使小數變大,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基礎。
2、扶放有度,平衡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驗證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學生提出,名數改寫練習放手學生嘗試解決……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填表口算環節精細處理小數點位移方法,既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又幫助學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
3、體現規律形成的過程性。
數學規律必須經得起反復的推敲,只適合個別現象的規律不是規律,因此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數據加以驗證,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爭辯、善于表達的能力,體現了講一點而學很多的策略
不足之處: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有時忽略學生的想法,沒能及時捕捉到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學在動態中延續不夠。
《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教學反思
在上這課之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研究,發現所要學習的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預習解決,于是,在要求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一個小數乘10、100、1000……你發現了什么?2.0.351千克=( )克,你是怎樣想的?以幫助學生理解本課重點。
在課中,經過對預習作業的簡單校對后,我馬上進入本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即預習單中的兩個思考性問題,讓學生進行了交流。在學生匯報時,學生基本上沒能回答到關鍵,即“一個小數乘10、100、1000……只要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而是說“我發現50.4與504,504與5040相差10倍”,“后面一個積比前面一個積大10倍”等,學生表達中的錯誤暫且不說,從此可以看出,一則學生對預習作業中的問題沒有作認真或深層次的思考,二則我的問題設置太籠統,會引起學生對此問題的無限延伸,而最終導致學生的無效思維。
同時注重了“說”的訓練。在單位間的互化和乘法算式填空中,通過同桌互說、集體交流等形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使學生明白不僅要會做題,更要會說,會表達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