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于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在三年級(下冊)教學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初步形成1公頃、1平方千米的觀念,聯系實際體會它們大致是多大,在頭腦里留下比較清楚的印象;結合土地面積計算,應用平方米與公頃、平方米與平方千米間的進率,感受用公頃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達土地的大小,從而體會土地的面積;整理先后教學的全部面積單位,組織新的認知結構,合理地應用面積單位。
“你知道嗎”介紹地球的表面積以及陸地面積和海洋面積,使學生更清楚地體會計量大面積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為單位。
教材中先教學公頃,再教學平方千米。因為平方千米是比公頃更大的面積單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觀念需要公頃支持。兩個內容各編排一道例題、一道“試一試”和一個“練一練”。例題著重教學公頃與平方千米的基礎知識,“試一試”用公頃或平方千米為單位計算土地的面積,“練一練”里繼續感受公頃與平方千米。練習十四配合兩個面積單位的教學,并安排知識的整理和綜合應用。
教材的編寫特點集中體現在設計的教學活動上,把體驗公頃和平方千米作為教學重點和活動目的。活動的形式多樣,數學內容突出,有利于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初步觀念。
1. 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現公頃和平方千米。
例1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明孝陵、中華世紀壇的占地面積,日月潭的面積和2004年我國的森林面積,這些面積都以公頃為單位。例2也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九寨溝、西湖、三峽水庫和2004年我國的造林面積,這些面積都用平方千米為單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說明的意圖,要激發學習熱情、引起學習心向、營造學習氛圍。首先是這些旅游景點、著名建筑都是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學生的興趣由此產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頃為單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為單位,什么是1公頃?1平方千米是多大?為什么用公頃和平方千米作單位?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些問題,并有解決這些疑問的迫切愿望。這時,興趣從對景物的喜愛轉移到數學內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上,例題的教學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2. 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
形成1公頃、1平方千米的觀念,要知道它們有多大!爸馈笨梢栽诼牶涂粗薪邮,也可以在操作實踐中體會。教材為學生選擇了多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頭腦中留下1公頃、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學生形成面積單位觀念的困難,給他們反復感受的機會,使印象逐漸清晰、逐步深刻。
(1) 告訴學生1公頃、1平方千米是多大。
在知道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面積單位后,例1直接揭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例2直接揭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這些都是告訴學生1公頃、1平方千米是多大。學生對100米、1000米的長度是比較熟悉的,知道它們是多長,因而會進一步想像邊長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這是他們對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什么是1公頃和1平方千米,還要讓他們想一想相應的正方形,獲得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初步體會。
(2) 算一算1公頃、1平方千米分別是多少平方米。
根據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很容易算出邊長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這是公頃與平方米、平方千米與平方米的進率。教材讓學生算進率有三個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據1公頃、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過計算進率能鞏固概念;第二,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確實是比較大的面積單位,用它們計量大面積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簡便;第三,教給學生記憶進率的方法,一旦遺忘,可以根據概念列式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