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方千米”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后進行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教材利用實物圖片,呈現了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和我國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積等一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直接指出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
3、能借助計算器,估計或計算相關的土地面積。
4、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提煉新知
師:課前,你們收集了很多有關土地面積的資料,我們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①我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積大約2萬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積大約1萬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
④:俄羅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約為1710萬平方千米。
⑤:頤和園占地290公頃,大約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四分之三。
⑥: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園,占地100公頃,那最大的有多大呢,我真想去看看。
⑦:亞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總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
……
師:你們在收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交流,引出課題:認識平方千米
二、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說說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覺得比1公頃小。
生:我覺得比整個無錫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1、師: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約從我們學校到新街那樣的長度為邊長所圍成的一個正方形土地。
生:哇,太大了!
師:不計算,你覺得1平方千米和1公頃比,誰大?
生:當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為1平方千米邊長是1000米,而1公頃邊長是100米。
2、昨天我們大家已經到操場上了解了1公頃的大小,我們知道1公頃是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是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個昨天我們看到的1公頃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藕塘中心小學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三、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1、運動場面積、居民小區占地面積、我們無錫市的面積、江蘇省面積以及我國的領土面積用哪個土地面積單位較合適呢?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
3、出示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5個省的地圖,估計出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4、出示你知道嗎?
讓學生讀一讀,看一看,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洋的面積最大,哪兩個洲的面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