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公頃教案
教學內容:第九冊第81-82頁例1,練習十四第1題-第4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 = 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 技能目標:學生經歷觀察、想像、發現、交流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公頃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3. 情感目標:學生能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了解公頃,感知1公頃的大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難點:感知1公頃的大小
教學準備: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需求,引入公頃
1、握手感知面積
今天很高興能和昆山的同學見面,一一握手。剛剛老師和同學們握手時,我們接觸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
復習已學過的面積單位。
你還學過什么面積單位啊?大約多大?
(平方米,平方厘米)
2、現在周老師來到了面積是50( )的上課教室,走進來,看到四(1)班的同學端坐在座位上,兩手平擺在40( )的課桌上,桌上放著大約160( )的鉛筆盒,可真精神啊!
這段話少了什么啊?你能幫忙填完整嗎?
引導學生改用合適的單位來表示相應的數據。
3、那你們學校的面積是多大呢?
填什么單位?誰來告訴周老師?
引導學生想用更大的面積單位表示
看來,非常需要有一個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來表示。
這兒到底填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就會知道了。
4、欣賞圖片,初步感知公頃。
(課件逐一出示幾個景點的照片。初步感知公頃。)。
(1)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占地約20公頃。
(2)拙政園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占地面積5.2公頃。
(3)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全園占地約3.3公頃。
(4)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公頃。
(5)世界文化遺產------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積大約是170公頃。
(6)北京中華世紀壇占地面積大約是4.5公頃。
(7)美麗的中國臺灣日月潭面積大約是827公頃。
(8)2004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計量這些地方的面積時,都用到了什么面積單位?
師:像這樣,測量和計算土地的面積時,通常用公頃作單位(板書:公頃)
(白板: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時,通常用公頃作單位)
齊讀一遍。
5、師:看了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呢?
(根據學生的交流:預設:1公頃有多大?它跟平方米的進率是多少?生活中哪里能找到1公頃?)
帶了這么多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公頃的世界,一起來認識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板書:認識)
【設計意圖:本課從老師和學生握手的接觸面積1平方分米開始,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常用面積單位,然后出現學生學習的學校,讓學生思考它的占地面積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從而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了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的需要。除了書上的例題,同時出示學生接觸過的虎丘、拙政園等地方,進一步感受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