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修訂本)第28頁。
教學目標
1. 知道容積的含義,認識容積單位,掌握容積的計算方法,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2. 在動手操作、實際測量中,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系和區別,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容積
1. 自主分類,初步感知。
出示:魔方、木塊、油桶、魚缸、水杯、字典、文具盒、長方體塑料盒。
談話:請同學們看屏幕,你能把這些物品分成兩類嗎?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反饋時,著重讓學生說一說把“油桶、魚缸、文具盒、長方體塑料盒”分為一類,其他物品分為一類是怎樣想的。
2. 觀察比較,深化認識。
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請小組內的同學合作,在兩個水杯里分別倒滿水,比較一下哪個水杯里能盛的水比較多。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并歸納:水杯能盛水的多少就是水杯的容積。
提問:你能說一說油桶的容積指的是什么嗎?魚缸、文具盒、長方體塑料盒呢?
提問: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叫做容積嗎?
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容積的概念。
【評析:容積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設計的這一教學環節別具特色。首先,通過分類使學生認識到有些物體能容納一些東西,有些不能;接著,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歸納水杯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水杯的容積,并類推出油桶、魚缸等容器的容積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容積的概念顯得水到渠成。】
二、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 探索容積的計算方法。
提問: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容積,你們還想了解容積的哪些知識?
學生可能會提出容積的計算、容積單位、容積和體積有什么聯系與區別等問題。
談話:怎樣計算容積呢?請每個小組拿出桌上的長方體塑料盒,先仔細觀察,想一想怎樣才能算出這個長方體塑料盒的容積,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訴小組里的同學。
交流并歸納:容積的計算方法與體積相同,但要從容器的里面量出長、寬、高。
追問:為什么要從里面量長、寬、高?
引導學生交流:塑料盒是有厚度的,從外面量,算出的是塑料盒的體積;從里面量,算出的才是塑料盒的容積。
【評析: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容積的計算方法,并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體會容積和體積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2. 認識容積單位。
(1) 談話:請同學們自學課本第28頁第2、3小節的內容,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還想進一步研究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為什么1升 = 1立方分米”等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
(2) 談話: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紙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約有多少杯?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并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描述1升的水大約有多少。
教師拿出一個10毫升的試管,談話:這是一個10毫升的試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嗎?
學生活動后,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描述1毫升的水大約有多少。
(3)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約有多少。你能通過實驗說明1升 = 1000毫升嗎?先在小組里討論可以怎樣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