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長方體和正方體 第四課時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40頁,第40頁“做一做”,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實驗,理解體積概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 初步掌握計量物體體積的方法,即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并能選擇恰當的體積單位估算一些常見物體的體積。
3. 繼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間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是體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學難點
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體積單位的空間表象。體積在生活中存在的現象,學生們并不陌生,所以要借助生活中與這些體積單位相近的正方體實物來幫助學生建立表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探究新知
(一). 建立體積概念
(1)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想一想,它告訴了我們什么?(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
2.教師演示實驗。
(1)出示有一半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作一個記號。
(2)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3)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每4人一組)
實驗方法:
(1)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2)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3)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4)觀察討論: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入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
啟發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指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1)實物比較
①教師出示實物:字典和大詞典,說一說誰的體積大。
②學生舉實例:一個同學說體積大的物體。一個同學說體積小的物體。
(2)圖像比較:投影出示火柴盒、工具箱和水泥板,說誰的體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