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單元備課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概念,知道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 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征。
3. 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二)本單元教材特點
1. 我們在本單元研究的都是整除現象,因此,可以說整除概念是貫穿這部分教材的一條主線。但“整除”這一詞匯是否必須出現呢?讓學生大量敘述“能被整除”“能整除”是否必要?簽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區分整除與有余數除法的知識基礎,對整除的含義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并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套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 在以往的教材中,由于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時,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的方法。因此,作為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必要基礎,“分解質因數”一直作為必學內容編排。而在本冊教材中,由于允許學生采用多樣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分解質因數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是為了減少這一單元的理論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為正式教學內容,而是作為一個補充知識,安排在“你知道嗎?”中進行介紹。
3. 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和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數、倍數的概念為基礎的,也是為后面學習約分(需要盡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數)、通分(需要盡快找出兩個分數分母的公倍數)做準備的,在整個知識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個內容可以集中編排在本單元,也可以分散編排在約分、通分的前面。考慮到本單元概念較多,抽象程度高,本套教材把這兩部分內容分散編排在第四單元,也更加突出了它們的應用性。
(三)教學建議
1. 由于這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過去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概念的本質,而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概念或結論,學生無法理清各概念間的前后承接關系,達不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再加上有些教師在考核時使用一些偏題、難題,導致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覺得枯燥乏味,體會不到初等數論的抽象性、嚴密性和邏輯性,感受不到數學的魅力。為了克服以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系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本單元中因數和倍數是最基本的兩個概念,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對于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等結論自然也就掌握了,對于后面的公因數、公倍數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2)由于本單元知識特有的抽象性,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我們強調從生活的角度引出數學知識,但數論本身就是研究整數性質的一門學科,有時不太容易與具體情境結合起來,如質數、合數等概念,很難從生活實際中引入。而學生到了五年級,抽象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讓學生通過幾個特殊的例子,自行總結出任何一個數的倍數個數都是無限的,逐步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能力,等等。
2.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6課時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