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說課
一、說教材。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人教版)第九冊69—73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這一部份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會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對三角形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理解。
3、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本課內容編排的最大特點是突出實踐性、研究性,加強了動手操作。教材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研究,使學生逐漸明白所學圖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聯系,達到將所學圖形(三角形)轉化為已學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從而找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的學習方法以及操作實踐、探索研究等能力。
4、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現代數學教學要求實現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應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對數學的認識思考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等方面目標的落實,強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體驗、感受、經歷與探索,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準確理解三角形的計算公式。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實踐能力、培養探索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同時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5、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獲得知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是整個操作過程。難點是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重點:引導學生參與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全過程。
難點: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推導說理。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范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運用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
在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主要分三步(三組學具)進行操作。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而獲得直接經驗,為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2)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研究、小組討論等方法去獲取知識。
在學生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發表意見等方式對操作進行總結。然后主動收集信息并處理信息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體驗成功。
在教學“例1”時,讓學生運用自己獲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在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健康的、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這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結合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圖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你還記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嗎?那么,這個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