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積(小學五年級數學)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梯形的面積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由于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轉的思想,具備了初步的歸納、對比和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啟發。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容易就會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而用一個梯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對有的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另外,由于班額人數較多,因此在合作中給教師的指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3.教學內容分析
《梯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特征,經歷、探索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推導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中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的意義建構,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會發現知識之間的規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探索的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
5.教學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理解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猜想”
師:同學們,我們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學到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還記得是什么方法嗎?(轉化)
師:誰來說說平行四邊形式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根據學生所述,教師電腦演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師;推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我們都用到了轉化的方法,把我們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進而推導出面積計算的公式。
〖設計意圖〗:采用多媒體演示,直觀地再現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喚起學生的回憶,使新舊知識的聯系得到了溝通,為新知遷移做好準備。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情境創設。(電腦演示)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百年校慶快到了,老師想在班上做一個梯形的展示欄,上底80厘米,下底120厘米,高70厘米,做這樣一個展示欄要用多大的卡紙是求什么?
(學生會異口同聲說出“梯形的面積”,教師同步演示從實物圖抽象出梯形圖。)
(教師板書:梯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教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容易感受、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及其用處。因此,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置實際情境呈現梯形,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提出問題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梯形需要我們計算它們的面積,但是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還沒有學過,你猜想梯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你想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