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活動(二)三角形的面積》教學片段
⒉剖析公式:
①計算三角形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②底乘高等到的是什么?
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③為什么除以2?
當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時,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⒊鞏固練習:學生獨立完成。(課件出示)
師:我們現在探索出公式,要學會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電腦老師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考驗嗎?
練習闖四關(典型題例)
(設計意圖:以教材為引領,完成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經歷數學建模。)
師:同學們的知識掌握的非常好,你們知道嗎?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在二千多年前,已經在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了,我們去瞧瞧吧!
ø 課外延伸: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三角形面積公式 (愛國主義教育)
[預設2分鐘]
ø 總結收獲及溫馨提示 [預設2分鐘]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我知道三角形面積=底×高÷2 s=ah÷2
生2:我還明白了三角形的推導公式的過程
生3:我知道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一定相等
生4:我知道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思考。
生5:當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時,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
師:同學們學到的知識可真不少!這節課你還有哪些溫馨提示?
生1:面積公式不要忘記除以2
生2:單位記得是面積單位
……
ø 實踐作業設計:[預設1分鐘]
⒈用一個三角形,你能用割補剪拼的方法,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推想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復述重要的結論。
⒉測量一個任意三角形實物,計算它的面積。
ø 檢測成果:[預設4分鐘]
全班評價
ø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面積=底×高÷2
s=ah÷2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在探究問題時 ,讓學生自主研究,嘗試將新知識轉化為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體現了個性化學習。教學情境的設計使學生覺得自己不是在單純地學習知識,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的價值。
在本節課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組交流討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經歷了探索之后獲得的成功,是令人快樂的,學生對數學的感受是美好的,這正是我們數學教學工作者的期待,放手讓學生去做、去發現、去探索、在開始時可能很難,只要堅持,就會水到渠成。
一、猜測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
猜測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認為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與什么有關?它可能轉化為什么圖形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出現這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