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再認識》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34頁《分數的再認識》,進一步認識“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
⑵結合具體的情境對分數作出合理的解釋,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⑴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⑵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能解釋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一個整體,以及 “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同一個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就不同;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相同,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就相同。
教材及學情分析:
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教材通過創設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分數所表示的數量也就不同,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教材編寫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使學生充分體會“整體”與 “部分”的關系,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二是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活動,教材中創設了“拿鉛筆”“看書”“捐款”“畫圖形”等豐富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點明主題、熟悉整體
師:數學數學,顧名思義,就是數的學問,那今天我們一起再進一步認識一種數,以前我們就認識它,請大家在我的描述中快速搶答:它分上下部分,中間有一條橫線隔著……
師:太簡單了大家都心急了,對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學習了分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分數的再認識,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預習并且完成兩道題,好現在來看看你們的完成情況吧(教師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書p35、1、2
師:看來大家對分數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嘛,把一個圖形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們可以用分數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在表示分數的時候,我們總會把一個圖形或者一些物品看作一個整體。既然大家都有表現,就讓我也表現一下吧!那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二、創設情境,感知關系
⒈故事激趣,引發懸念
師:大家都知道“西游記”的故事吧。在唐僧師徒取經的過程中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教師邊講。邊演示動畫,見課件)
有一天,師徒四人都覺得餓了,唐僧就讓三個徒弟分別去摘些果子來充饑。這師兄弟三人毫不怠慢,立刻駕云而去。不一會兒就都回來了。唐僧特別高興,說:“你們把各自摘到的全部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來吧,其余的就算獎賞你們的啦!結果孫悟空拿出了4個桃子,沙和尚拿出了4個鴨梨,豬八戒拿出了3個蘋果。唐僧不高興了,認為豬八戒準又多吃多占偷偷留了一部分自己吃。豬八戒大喊冤枉,孫悟空和沙和尚也一起作證說這次真的是冤枉了豬八戒。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們能幫助豬八戒解釋清楚嗎?
2、小組合作,探索新知
⑴師:請同學們根據告訴我們的數學信息說一說二分之一所對應的整體分別是什么?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具體數量分別是多少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