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鐵牛》(精選12篇)
《撈鐵牛》 篇1
預習提示
熟讀課文,了解撈鐵牛的過程。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遇事神與思考的習慣。
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理解文章記敘的順序。
認識本課生字,并熟記,理解“潛水”“劃槳”等詞語。
教學重難點
課文二、三段,了解撈鐵牛的準備工作及過程。
了解利用水浮撈鐵牛的原理。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撈鐵牛》,看了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么?
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預習課文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利用工具書幫助理解。
想一想課文按什么順序寫的,試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生字認讀。
理解下列詞語:浮橋、宋朝、熟悉、出色
分段,說段意。
(課文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講鐵牛被大水沖走,陷在淤泥里和尚主動提出撈鐵牛。
怎樣撈鐵牛。
和尚的名字和身份。
質疑。
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撈鐵牛》的學習,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請大家思考:
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撈鐵牛的?為什么?
懷丙為撈鐵牛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你覺得怎樣?
打撈鐵牛的工作分幾步做的?
為什么說懷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師?
師生合作,討論問題
動手實驗,加深理解
玻璃缸裝水放沙(淤泥)。
水底放小鐵塊(鐵牛)。
用棒(架子)栓兩個大盒(船)放在水面,里面裝沙。
用一根細繩,一端系棒,一端栓小鐵塊,繩子繃緊。
演示:敘述怎樣撈鐵牛。
全班評議。
全課總結
懷丙是宋朝人,距現在已有一千多年樂,當時他就懂得用水的浮力撈鐵牛,說明古代的人們具有高超的聰明才智,我們前人對科學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我們現在更應該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布置作業
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鐵牛被水沖走
撈鐵牛 摸清地點
兩次栓牢
打撈鐵牛
《撈鐵牛》 篇2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兩岸的八只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沖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橋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鐵牛陷在河底,有哪個大力士能把它們一只一只撈起來呢?人們正在議論紛紛,一個和尚說:“讓我來試試。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
和尚先請熟悉水性的人潛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鐵牛沉在哪兒。然后讓人準備了兩只很大的木船,船艙里裝滿泥沙,劃到鐵牛沉沒的地方。船停穩了,他再叫人把兩只船并排拴得緊緊的,用結實的木料搭個架子,跨在兩只船上。又請熟悉水性的人帶了很粗的繩子潛到水底,把繩子的一頭牢牢地拴住鐵牛,繩子的另一頭綁在兩只大船之間的架子上。
準備工作做好了。和尚請水手們一起動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鏟到黃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減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鐵牛的繩子越繃越緊。船靠著水的浮力,把鐵牛從淤泥里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鏟光了,鐵牛也離開了河底。和尚不急著把鐵牛撈上船,而是讓水手們使勁把船劃到岸邊,再讓許多人一齊用力,把水里的鐵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這樣的辦法,把八只笨重的鐵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來。
這個和尚個叫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
撈鐵牛(教案、實錄、練習、資料)
《撈鐵牛》 篇3
(本教案第二課時參閱了重慶李向紅老師的部分內容)
第一課時
1、請同學們自讀本單元的導讀部分。通過讀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內容?(本組的訓練重點:了解敘述的順序;學習這組課文的方法:要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課文的敘述順序……
2、明確了本組的訓練重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板書),讀了課題,你知道課文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撈)?圍繞‘撈’字,同學們想弄懂一課中的哪些問題?學生動腦筋思考后,各抒己見,提出以下問題:“誰?”“為什么?”“用什么辦法?”“的結果怎樣?”“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等等。教師梳理,并歸納為四個問題:1.誰?2.為什么?3.用什么辦法、結果怎樣?4.這件事說明了什么?“這些問題都是大家提出來的,也是我們這課學習的目標。下面,我們就通過讀書來解決這些問題。”
3、請同學們自已讀課文,讀后找出和“誰?”“為什么?”“用什么辦法?”“的結果怎樣?”等問題對應的段落,并按課文的敘述順序給這幾個問題排序。(指名同學到黑板上為這幾個問題排序,明確事情發展順序的意義。)
4、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詞。同桌齊讀兩遍,交流討論如何記住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寫一遍。
5、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資料或同桌討論解決,再不能解決作上記號。
6、同學們到黑板上自由默寫生詞。個別容易寫錯的,老師及時糾正(如:淤、艙等)。
7、給生字組兩個新詞寫在課堂本上。
8、布置作業 :搜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浮力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
第二課時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體敘述了宋朝的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將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鐵牛撈起拖回岸邊的經過。)
2、指揮的懷丙和尚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請同學們邊讀書邊思考這個問題,讀完后,畫出這句話。
3、齊讀文章的最后一段,給“出色”、“工程”、“專家”標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勾畫。從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懷丙是出色的工程專家? --先自讀、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再課堂發言。
6、同學們發表的意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設想出色(叫水送回) 準備工作出色(準備工作) 操作出色(撈起鐵牛)
7、八只大鐵牛被水沖進了黃河。而懷丙卻說“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請同學們自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
8、指名讀這句話,從這句話中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議論紛紛,卻束手無策,他們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懷丙想到的卻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這與眾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齊讀這句話,體會他的勇氣和智慧。
9、可是,1989年從黃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鐵牛,最輕的每只鐵牛重26.1噸,最重的有45.1噸。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沒有先進的起重設備,要把八只鐵牛都撈上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的懷丙為此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指名同學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把表示準備工作先后順序的詞用“△”標出(如“先”)。讀后,指名學生說出懷丙和尚為此做了幾項準備工作?同桌齊讀后共同討論,各用一句簡練的話概括這四步(潛水摸牛;備船裝沙;并船搭架;粗繩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懷丙不做這些準備工作行嗎?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潛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撈。 備船裝沙:吃水深,縮短船與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時繃緊繩子,從而拔出鐵牛。 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舉劃船的經歷說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觸面積大浮力大)。 粗繩拴牛:保證牢固。 --準備工作周密細致,設計科學,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準備工作做好了,懷丙是怎樣指揮大家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樣的?邊讀邊畫出文章中表示撈牛動作的詞,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進行換詞指導:“鏟”與“撒、掀”、“拔”與“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這個過程寫清楚的,抽讀"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繩子、鐵牛在鏟沙過程中變化的詞標出來(指導理解這種因果關系)。
13、觀看課件,理解“鏟沙拔牛”的經過。
14、這幾句話寫清了鏟沙拔牛的經過,寫出了懷丙巧用自然規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鐵牛從淤泥里拔出來了,真令人高興啊,可和尚為什么不急著把鐵牛撈上船? --聰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結)。
16、男女分段展開朗讀比賽。體會懷丙的聰明才智。
17、就這樣,懷丙把八只鐵牛全部撈了起來。一千多年前,懷丙就能用這樣的方法撈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鐵牛,說明什么? ①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 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實,我國歷史上像懷丙那樣運用“水的浮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卓越人物有許多,誰能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呢?(《曹沖稱象》,上一冊積累運用上的《挑水過橋》等)我們為他們驕傲,更為我們中華民族自豪。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四段,注意讀出對懷丙敬佩、贊嘆的語氣。
19、討論:想象一下,在當時還有其他辦法能把鐵牛撈上來嗎?要是現在呢?
20、布置作業 :
(1)填空:課后第二題。
(2)小試驗:
找一大盆作黃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碼當鐵牛,準備好繩子和沙子回家做這項實驗后,寫出實驗經過。
《撈鐵牛》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宋朝、議論紛紛、和尚、船艙、沉沒、繩子”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撈”:東西掉到哪里用“撈”這個詞呢?
2、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誰撈的鐵牛?為什么?怎么撈的?結果怎樣?)
二、自學生字新詞
1、音形難點:潛、陷、尚、論(多音字)
2、組詞語
宋( ) 拴( ) 陷( ) 論( )
送( ) 栓( ) 滔( ) 輪( )
繩( ) 綁( ) 鏟( ) 拖( )
蠅( ) 梆( ) 產( ) 施( )
3、理解詞義
宋朝:朝代名。由趙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這個地方位于黃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積的泥沙。
浮橋:在并排的船上鋪上木板造成的橋。本課浮橋的不同點是兩頭各拴在四只大鐵牛上。
議論紛紛:許多人在議論,各說各的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發表看法。紛紛,言論多而雜亂。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領。本課指了解這段河的深淺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領又很高。
潛水:隱藏在水面以下活動。
水手:在船上負責艙面工作的普通船員。
浮力:物體在流體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動的力量。
工程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設計以及指導施工的專門人才。本課指懷丙和尚是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和尚:出家到寺廟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層次,整體感知課文
1、小聲自讀課文。
2、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什么內容?
第一自然段:鐵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個和尚主動提出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準備工作。
第四自然段:請水手鏟泥沙到河里拔起鐵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們劃船把鐵牛拖上岸邊。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樣方法撈起其余的鐵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懷丙。
四、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寫的?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3、思考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的,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2、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經過,包括準備工作,打撈過程。
教學難點 :
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過程 :
一、朗讀全文
思考:
1、是誰提出要?(板書:懷丙)
2、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懷丙嗎?誰能用一個準確的詞概括一下懷丙的特點?(板書:出色)
二、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為什么要,誰能讀一讀有關內容?
2、指名讀一讀有關內容,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板書:被水沖走)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人們議論紛紛,可以看出人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2、追問:從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難?(從“笨重”一詞可以看出鐵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撈。從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可以看出大家對沒什么好辦法。)
3、介紹:據資料記載,每只鐵牛重四,五萬斤,當時又沒有起重機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打撈技術又比較落后。
4、懷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反復讀懷丙所說的話。(板書:叫水送回)
過渡:怎么叫水把鐵牛送回來呢?從這個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家呢?我們先來看準備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誰知道做了哪四項準備工作?(摸清地點,兩只船并排裝滿泥沙。并排栓緊搭架,兩頭拴牢。)
3、齊讀這一段,進一步體會出色的準備。
五、學習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來,我們看打撈過程,打的工作是分幾步做的?再看懷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答:分幾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運回?(板書:打撈)
4、一只鐵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辦呢?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打撈第二只鐵牛的過程。
小結:和尚叫水把鐵牛送回來了,其實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結
1、和尚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水)
2、是水沖走了鐵牛,又是水把鐵牛送了回來,懷丙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才智變害為利,像懷丙這樣的工程家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作一個有用的、聰明的人才。
七、總結全文
1、懷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當時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說明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我們的前人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貢獻。我們這一代更應該愛科學,用科學。)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書設計
17.
被水沖走
叫水送回
|
準備——懷丙——打撈
《撈鐵牛》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宋朝、議論紛紛、和尚、船艙、沉沒、繩子”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撈”:東西掉到哪里用“撈”這個詞呢?
2、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誰撈的鐵牛?為什么?怎么撈的?結果怎樣?)
二、自學生字新詞
1、音形難點:潛、陷、尚、論(多音字)
2、組詞語
宋( ) 拴( ) 陷( ) 論( )
送( ) 栓( ) 滔( ) 輪( )
繩( ) 綁( ) 鏟( ) 拖( )
蠅( ) 梆( ) 產( ) 施( )
3、理解詞義
宋朝:朝代名。由趙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這個地方位于黃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積的泥沙。
浮橋:在并排的船上鋪上木板造成的橋。本課浮橋的不同點是兩頭各拴在四只大鐵牛上。
議論紛紛:許多人在議論,各說各的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發表看法。紛紛,言論多而雜亂。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領。本課指了解這段河的深淺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領又很高。
潛水:隱藏在水面以下活動。
水手:在船上負責艙面工作的普通船員。
浮力:物體在流體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動的力量。
工程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設計以及指導施工的專門人才。本課指懷丙和尚是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和尚:出家到寺廟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層次,整體感知課文
1、小聲自讀課文。
2、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什么內容?
第一自然段:鐵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個和尚主動提出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準備工作。
第四自然段:請水手鏟泥沙到河里拔起鐵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們劃船把鐵牛拖上岸邊。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樣方法撈起其余的鐵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懷丙。
四、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寫的?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3、思考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的,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2、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經過,包括準備工作,打撈過程。
教學難點:
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過程:
一、朗讀全文
思考:
1、是誰提出要?(板書:懷丙)
2、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懷丙嗎?誰能用一個準確的詞概括一下懷丙的特點?(板書:出色)
二、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為什么要,誰能讀一讀有關內容?
2、指名讀一讀有關內容,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板書:被水沖走)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人們議論紛紛,可以看出人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2、追問:從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難?(從“笨重”一詞可以看出鐵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撈。從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可以看出大家對沒什么好辦法。)
3、介紹:據資料記載,每只鐵牛重四,五萬斤,當時又沒有起重機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打撈技術又比較落后。
4、懷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反復讀懷丙所說的話。(板書:叫水送回)
過渡:怎么叫水把鐵牛送回來呢?從這個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家呢?我們先來看準備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誰知道做了哪四項準備工作?(摸清地點,兩只船并排裝滿泥沙。并排栓緊搭架,兩頭拴牢。)
3、齊讀這一段,進一步體會出色的準備。
五、學習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來,我們看打撈過程,打的工作是分幾步做的?再看懷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答:分幾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運回?(板書:打撈)
4、一只鐵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辦呢?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打撈第二只鐵牛的過程。
小結:和尚叫水把鐵牛送回來了,其實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結
1、和尚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水)
2、是水沖走了鐵牛,又是水把鐵牛送了回來,懷丙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才智變害為利,像懷丙這樣的工程家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作一個有用的、聰明的人才。
七、總結全文
1、懷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當時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說明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我們的前人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貢獻。我們這一代更應該愛科學,用科學。)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書設計
17.
被水沖走
叫水送回
|
準備——懷丙——打撈
《撈鐵牛》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宋朝、議論紛紛、和尚、船艙、沉沒、繩子”等詞語。
2.朗讀課文,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3.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朗讀課文,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第17課
“撈”:東西掉到哪里用“撈”這個詞呢?
2.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1)誰撈的鐵牛?(2)為什么?(3)怎么撈的?結果怎樣?
(二)自學課文生字新詞
1.音、形難點;淤,注意讀音、字形,右邊不要寫成“冬”。
2.理解詞義。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這地方在黃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積的泥沙。
浮橋:在并排的船上鋪上木板造成的橋。本課浮橋的不同點是兩頭各拴在四只大鐵牛
上。
議論紛紛:許多人在議論各說各的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發表看法。紛紛,言論多而雜亂。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領。本課指了解這段河的深淺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領又很高。
潛水:隱藏在水面以下活動。
水手:在船上負責艙面工作的普通船員。
浮力:物體在流體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動的力量。
工程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設計以及指導施工的專門人才。本課指懷丙和尚是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和尚:出家到寺廟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學課文,理解文章層次
1.輕聲朗讀課文。
2.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什么內容?
第1自然段:鐵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個和尚主動提出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的準備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請水手鏟泥沙到河里,撥起鐵牛。
第5自然段:水手們劃船把鐵牛拖回岸邊。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樣方法撈起其余的七只鐵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懷丙。
(四)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
(五)分析課文
1.(1)瀏覽課文,看是誰提出要?(懷丙)
(2)他是誰呢?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懷丙嗎?誰能用一個最準確的詞概括一下懷丙的特點?(出色)
2.(1)為什么?誰能讀一讀有關內容?
(2)指名讀一讀有關內容。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鐵牛被水沖走)
3.(1)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人們議論紛紛,可以看出人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2)從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難?(從“笨重”一詞可以看出鐵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撈。從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可以看出大家對沒什么好辦法。)
(3)據資料記載,每只鐵牛重四五萬斤,當時又沒有起重機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打撈技術又比較落后。
(4)懷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讀懷丙所說的話:(叫水送回)
怎么樣水把鐵牛送回來呢?從這個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讀有關段落。
(2)誰知道做了哪四項準備工作?①摸清地點;②兩只船并排裝滿泥沙;③并排拴緊搭架;④兩頭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這四項工作都是根據鐵牛中的“笨重”進行周密考慮的。)
(4)齊讀這一段,進一步體會出色的準備。
5.接下來,我們看打撈過程,打的工作是分幾步做的?再看懷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讀。
(2)指名答:分幾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運回?
(4)一只鐵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辦呢?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打撈第二只鐵牛的過程。
小結:和尚叫水把鐵牛送回來了,其實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總結
1.和尚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水)
2.是水沖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鐵牛送了回來,懷丙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才智變害為利,像懷丙這樣的工程家在我們歷史上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做一個有用的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一)復習
1.懷丙為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2.后來,他是怎樣的?
(二)動手實驗,體會水的浮力的應用
1.實驗準備工作。
(1)在一個裝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鐵塊表示鐵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兩個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裝滿沙子。
(4)用一根細繩,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掛在缸底的小鐵塊上,讓繩子繃緊。
2.學生演示怎樣撈牛。
(1)要求:一個學生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敘述怎樣,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評議演示和講解的情況。
(三)總結課文
1.懷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當時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說明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我們的前人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貢獻。我們這一代更應該愛科學,用科學。)
2.誰能說說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業
1.動手做的實驗。
2.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布置作業
1.讀拼音、學詞語
2.辨字組詞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以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質疑。
向學生出示問題:1、誰;2、為什么?3、怎么撈的?結果怎樣?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交流中指導學生學習。
自學課文,輕聲朗讀,理清層次,了解主要內容及寫作順序。
通過動手實驗,體會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懷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自己從中受到什么啟示。讓學生懂得做事要動腦、要運用科學。
探究活動
一、動手實驗,體會水的浮力的應用
1、實驗準備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裝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鐵塊表示鐵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兩個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裝滿沙子。
(4)用一根細繩,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鐵塊上,讓繩子繃緊。
2、學生演示怎樣
(1)要求:一個學生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敘述怎樣,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評議演示和講解的情況。
二、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撈鐵牛》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宋朝、議論紛紛、和尚、船艙、沉沒、繩子”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撈”:東西掉到哪里用“撈”這個詞呢?
2、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誰撈的鐵牛?為什么?怎么撈的?結果怎樣?)
二、自學生字新詞
1、音形難點:潛、陷、尚、論(多音字)
2、組詞語
宋( ) 拴( ) 陷( ) 論( )
送( ) 栓( ) 滔( ) 輪( )
繩( ) 綁( ) 鏟( ) 拖( )
蠅( ) 梆( ) 產( ) 施( )
3、理解詞義
宋朝:朝代名。由趙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這個地方位于黃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積的泥沙。
浮橋:在并排的船上鋪上木板造成的橋。本課浮橋的不同點是兩頭各拴在四只大鐵牛上。
議論紛紛:許多人在議論,各說各的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發表看法。紛紛,言論多而雜亂。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領。本課指了解這段河的深淺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領又很高。
潛水:隱藏在水面以下活動。
水手:在船上負責艙面工作的普通船員。
浮力:物體在流體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動的力量。
工程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設計以及指導施工的專門人才。本課指懷丙和尚是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和尚:出家到寺廟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層次,整體感知課文
1、小聲自讀課文。
2、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什么內容?
第一自然段:鐵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個和尚主動提出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準備工作。
第四自然段:請水手鏟泥沙到河里拔起鐵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們劃船把鐵牛拖上岸邊。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樣方法撈起其余的鐵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懷丙。
四、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寫的?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3、思考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的,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2、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經過,包括準備工作,打撈過程。
教學難點:
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過程:
一、朗讀全文
思考:
1、是誰提出要?(板書:懷丙)
2、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懷丙嗎?誰能用一個準確的詞概括一下懷丙的特點?(板書:出色)
二、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為什么要,誰能讀一讀有關內容?
2、指名讀一讀有關內容,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板書:被水沖走)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人們議論紛紛,可以看出人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2、追問:從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難?(從“笨重”一詞可以看出鐵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撈。從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可以看出大家對沒什么好辦法。)
3、介紹:據資料記載,每只鐵牛重四,五萬斤,當時又沒有起重機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打撈技術又比較落后。
4、懷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反復讀懷丙所說的話。(板書:叫水送回)
過渡:怎么叫水把鐵牛送回來呢?從這個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家呢?我們先來看準備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誰知道做了哪四項準備工作?(摸清地點,兩只船并排裝滿泥沙。并排栓緊搭架,兩頭拴牢。)
3、齊讀這一段,進一步體會出色的準備。
五、學習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來,我們看打撈過程,打的工作是分幾步做的?再看懷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答:分幾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運回?(板書:打撈)
4、一只鐵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辦呢?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打撈第二只鐵牛的過程。
小結:和尚叫水把鐵牛送回來了,其實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結
1、和尚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水)
2、是水沖走了鐵牛,又是水把鐵牛送了回來,懷丙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才智變害為利,像懷丙這樣的工程家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作一個有用的、聰明的人才。
七、總結全文
1、懷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當時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說明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我們的前人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貢獻。我們這一代更應該愛科學,用科學。)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書設計
17.
被水沖走
叫水送回
|
準備——懷丙——打撈
《撈鐵牛》 篇8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懷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撈起鐵牛的;學會生字新詞;學習課文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方法。
2、能力方面:會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會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及其他發展方面: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弄懂懷丙撈鐵牛時做了那四項準備工作,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把鐵牛撈上來的。
2、初步學習歸納段落大意。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錄像、實驗演示器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按生字表學生字,讀準字音。
2、練習讀熟課文。
3、在教師指導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課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詞(浮橋、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讀全文,試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結合課后思考題,嘗試分段
四、課堂練習
熟讀課文,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學生自由讀第一節, 思考;為什么要把鐵牛撈起來?
二、明確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目標就是要在認認真真讀書的基礎上,理解懷丙是怎樣把鐵牛撈上來的,同時初步學習概括段意。
三、學習新課
(一)學習第二大段
1、自由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內容。
2、學生小組合作(教師在組間巡回指導)練習概括段意。
3、學生大組交流段意概括情況。
(二)學習第三大段
1、指名讀,思考:這段中的三個自然段分別寫得是什么?
2、學習第一節:
①自由讀,嘗試針對段落提出問題。
②理解段中“試試”的含義。
3、學習第二、三節:
①師范讀→生小組學習→結合課件●板畫,弄清懷丙是怎樣做準備工作的。
②指導學生交流學習情況,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結實”、“很粗”等詞的含義及“先”、“然后”、“再”、“又”等詞的先后順序。
③生小組自學→師指導部分學生演示“撈”的過程,弄清鐵牛是怎樣被浮力“撈”起來的。
④指導學生交流,明白“沙減少→船上浮”的關系及“浮力”等詞的意思。
⑤指導學生朗讀;結合錄像,引導體會文章的意境。
4、生嘗試概括段意。
(三)學習第四大段
指名讀段,生概括段意;結合課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據各自興趣,自由讀課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發散思維
1、為什么和尚不把鐵牛直接拉到船上載回來?
2、為什么船上要裝很滿的沙?
3、你們還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把鐵牛“撈”回來?
五、質疑問難
學習了這課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課堂練習
填空——課文第四小節。
七、總結(結合課文內容及思想、情感、科學等教育)
(略)
八、課后作業 (2、3題選作一題)
1、造句:“熟悉”、“出色”。
2、畫出懷丙準備工作的簡圖。
3、我和懷丙比智慧。
附:板書設計
17、撈鐵牛
懷丙------“叫水把它們送回來”
↓
摸位置
準備撈:大船并排拴緊、結實木料搭架
裝滿泥沙、 粗繩
撈回來→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第三課時(略)
(主要安排學習課文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教學內容)
《撈鐵牛》 篇9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宋朝、議論紛紛、和尚、船艙、沉沒、繩子”等詞語。
2.朗讀課文,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3.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朗讀課文,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第17課
“撈”:東西掉到哪里用“撈”這個詞呢?
2.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1)誰撈的鐵牛?(2)為什么?(3)怎么撈的?結果怎樣?
(二)自學課文生字新詞
1.音、形難點;淤,注意讀音、字形,右邊不要寫成“冬”。
2.理解詞義。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這地方在黃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積的泥沙。
浮橋:在并排的船上鋪上木板造成的橋。本課浮橋的不同點是兩頭各拴在四只大鐵牛
上。
議論紛紛:許多人在議論各說各的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發表看法。紛紛,言論多而雜亂。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領。本課指了解這段河的深淺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領又很高。
潛水:隱藏在水面以下活動。
水手:在船上負責艙面工作的普通船員。
浮力:物體在流體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動的力量。
工程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設計以及指導施工的專門人才。本課指懷丙和尚是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和尚:出家到寺廟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學課文,理解文章層次
1.輕聲朗讀課文。
2.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什么內容?
第1自然段:鐵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個和尚主動提出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的準備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請水手鏟泥沙到河里,撥起鐵牛。
第5自然段:水手們劃船把鐵牛拖回岸邊。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樣方法撈起其余的七只鐵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懷丙。
(四)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
(五)分析課文
1.(1)瀏覽課文,看是誰提出要?(懷丙)
(2)他是誰呢?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懷丙嗎?誰能用一個最準確的詞概括一下懷丙的特點?(出色)
2.(1)為什么?誰能讀一讀有關內容?
(2)指名讀一讀有關內容。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鐵牛被水沖走)
3.(1)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人們議論紛紛,可以看出人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2)從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難?(從“笨重”一詞可以看出鐵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撈。從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可以看出大家對沒什么好辦法。)
(3)據資料記載,每只鐵牛重四五萬斤,當時又沒有起重機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打撈技術又比較落后。
(4)懷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讀懷丙所說的話:(叫水送回)
怎么樣水把鐵牛送回來呢?從這個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讀有關段落。
(2)誰知道做了哪四項準備工作?①摸清地點;②兩只船并排裝滿泥沙;③并排拴緊搭架;④兩頭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這四項工作都是根據鐵牛中的“笨重”進行周密考慮的。)
(4)齊讀這一段,進一步體會出色的準備。
5.接下來,我們看打撈過程,打的工作是分幾步做的?再看懷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讀。
(2)指名答:分幾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運回?
(4)一只鐵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辦呢?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打撈第二只鐵牛的過程。
小結:和尚叫水把鐵牛送回來了,其實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總結
1.和尚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水)
2.是水沖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鐵牛送了回來,懷丙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才智變害為利,像懷丙這樣的工程家在我們歷史上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做一個有用的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復習
1.懷丙為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2.后來,他是怎樣的?
(二)動手實驗,體會水的浮力的應用
1.實驗準備工作。
(1)在一個裝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鐵塊表示鐵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兩個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裝滿沙子。
(4)用一根細繩,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掛在缸底的小鐵塊上,讓繩子繃緊。
2.學生演示怎樣撈牛。
(1)要求:一個學生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敘述怎樣,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評議演示和講解的情況。
(三)總結課文
1.懷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當時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說明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我們的前人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貢獻。我們這一代更應該愛科學,用科學。)
2.誰能說說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業
1.動手做的實驗。
2.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布置作業
1.讀拼音、學詞語
2.辨字組詞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以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質疑。
向學生出示問題:1、誰;2、為什么?3、怎么撈的?結果怎樣?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交流中指導學生學習。
自學課文,輕聲朗讀,理清層次,了解主要內容及寫作順序。
通過動手實驗,體會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懷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說明了什么?自己從中受到什么啟示。讓學生懂得做事要動腦、要運用科學。
探究活動
一、動手實驗,體會水的浮力的應用
1、實驗準備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裝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鐵塊表示鐵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兩個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裝滿沙子。
(4)用一根細繩,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鐵塊上,讓繩子繃緊。
2、學生演示怎樣
(1)要求:一個學生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敘述怎樣,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評議演示和講解的情況。
二、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撈鐵牛》 篇10
、的教學過程
(本教案第二課時參閱了重慶李向紅老師的部分內容)
第一課時
1、請同學們自讀本單元的導讀部分。通過讀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內容?(本組的訓練重點:了解敘述的順序;學習這組課文的方法:要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課文的敘述順序……
2、明確了本組的訓練重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板書),讀了課題,你知道課文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撈)?圍繞‘撈’字,同學們想弄懂一課中的哪些問題?學生動腦筋思考后,各抒己見,提出以下問題:“誰?”“為什么?”“用什么辦法?”“的結果怎樣?”“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等等。教師梳理,并歸納為四個問題:1.誰?2.為什么?3.用什么辦法、結果怎樣?4.這件事說明了什么?“這些問題都是大家提出來的,也是我們這課學習的目標。下面,我們就通過讀書來解決這些問題。”
3、請同學們自已讀課文,讀后找出和“誰?”“為什么?”“用什么辦法?”“的結果怎樣?”等問題對應的段落,并按課文的敘述順序給這幾個問題排序。(指名同學到黑板上為這幾個問題排序,明確事情發展順序的意義。)
4、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詞。同桌齊讀兩遍,交流討論如何記住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寫一遍。
5、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資料或同桌討論解決,再不能解決作上記號。
6、同學們到黑板上自由默寫生詞。個別容易寫錯的,老師及時糾正(如:淤、艙等)。
7、給生字組兩個新詞寫在課堂本上。
8、布置作業 :搜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浮力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
第二課時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體敘述了宋朝的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將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鐵牛撈起拖回岸邊的經過。)
2、指揮的懷丙和尚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請同學們邊讀書邊思考這個問題,讀完后,畫出這句話。
3、齊讀文章的最后一段,給“出色”、“工程”、“專家”標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勾畫。從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懷丙是出色的工程專家? --先自讀、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再課堂發言。
6、同學們發表的意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設想出色(叫水送回) 準備工作出色(準備工作) 操作出色(撈起鐵牛)
7、八只大鐵牛被水沖進了黃河。而懷丙卻說“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請同學們自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
8、指名讀這句話,從這句話中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議論紛紛,卻束手無策,他們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懷丙想到的卻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這與眾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齊讀這句話,體會他的勇氣和智慧。
9、可是,1989年從黃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鐵牛,最輕的每只鐵牛重26.1噸,最重的有45.1噸。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沒有先進的起重設備,要把八只鐵牛都撈上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的懷丙為此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指名同學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把表示準備工作先后順序的詞用“△”標出(如“先”)。讀后,指名學生說出懷丙和尚為此做了幾項準備工作?同桌齊讀后共同討論,各用一句簡練的話概括這四步(潛水摸牛;備船裝沙;并船搭架;粗繩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懷丙不做這些準備工作行嗎?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潛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撈。 備船裝沙:吃水深,縮短船與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時繃緊繩子,從而拔出鐵牛。 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舉劃船的經歷說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觸面積大浮力大)。 粗繩拴牛:保證牢固。 --準備工作周密細致,設計科學,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準備工作做好了,懷丙是怎樣指揮大家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樣的?邊讀邊畫出文章中表示撈牛動作的詞,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進行換詞指導:“鏟”與“撒、掀”、“拔”與“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這個過程寫清楚的,抽讀"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繩子、鐵牛在鏟沙過程中變化的詞標出來(指導理解這種因果關系)。
13、觀看課件,理解“鏟沙拔牛”的經過。
14、這幾句話寫清了鏟沙拔牛的經過,寫出了懷丙巧用自然規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鐵牛從淤泥里拔出來了,真令人高興啊,可和尚為什么不急著把鐵牛撈上船? --聰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結)。
16、男女分段展開朗讀比賽。體會懷丙的聰明才智。
17、就這樣,懷丙把八只鐵牛全部撈了起來。一千多年前,懷丙就能用這樣的方法撈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鐵牛,說明什么? ①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 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實,我國歷史上像懷丙那樣運用“水的浮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卓越人物有許多,誰能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呢?(《曹沖稱象》,上一冊積累運用上的《挑水過橋》等)我們為他們驕傲,更為我們中華民族自豪。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四段,注意讀出對懷丙敬佩、贊嘆的語氣。
19、討論:想象一下,在當時還有其他辦法能把鐵牛撈上來嗎?要是現在呢?
20、布置作業 :
(1)填空:課后第二題。
(2)小試驗:
找一大盆作黃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碼當鐵牛,準備好繩子和沙子回家做這項實驗后,寫出實驗經過。
《撈鐵牛》 篇11
17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教育學生愛科學、用科學。
3. 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 了解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的經過。
2. 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準備
覆蓋式投影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質疑激趣。
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敘述順序。
1. 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
2. 每個自然段請一位同學讀。
3. 了解課文敘述順序。
三、 深入探究,讀懂課文第一部分。
1. 讀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話說為什么要?
2. 鐵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沒有打撈工具?有沒有科學簡易的打撈方式?
3. 指導讀句子,加深理解。
4. 再讀第一部分。學生評議。
四、 學習第二部分:的準備工作。
1. 同學們通過自讀,已經知道了人們為什么要。思考第二個問題:怎樣?我們先來看看懷丙和尚為做了哪幾項準備工作。請大家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并用筆畫出重點詞語。
2. 學生自由朗讀,圈畫重點。
3. 師生交流,概括出要點。
4. 用覆蓋式投影片再現這次的準備工作,再請學生按順序簡要復述準備工作。
5. 讀懂了這一部分,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小結。
五、 書寫生字詞。
六、 布置作業 。
熟讀課文,查閱課外書,查找懷丙和尚的故事或有關水的浮力的課外小知識。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
二、 觀察圖畫,引入新課。
1. 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畫面。畫面上有哪些人物?簡單地說說他們在干什么。
2. 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到打撈第一只鐵牛的經過?哪個自然段寫打撈其他鐵牛的經過?
三、 學習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請同學們自己學,要求認真讀書,思考:(出示投影題
(1)懷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撈超鐵牛?
(2)根據課后思考?練習3的提示,想想帶點的詞語之間是什么關系,能不能用什么關聯詞把它們連起來?
1. 學生自由學習、討論。教師巡視。
2. 師生交流。
3. 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學生讀后評議。
4. 讀第五自然段。
(1) 學生讀。
(2) 引導質疑。鐵牛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來:
(3) 多么聰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兩自然段讀一讀。
5. 讀第六自然段。
(1) 學生讀。
(2)誰能以這一自然段為基礎,結合前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概括一下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小結:同學們通過一段一段地讀課文,讀懂了內容,也概括出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四、 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1. 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 師生交流: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五、回顧全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1. 這篇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每部分講了什么?
2. 把每部分內容連起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桌練習說,全班交流。
二、 延伸課外。
1. 你們想想,有沒有什么辦法既能撈出鐵牛,又注意了環保?
2.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創新。
《撈鐵牛》 篇12
17. 撈鐵牛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宋朝、議論紛紛、和尚、船艙、沉沒、繩子”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撈鐵牛》,板書課題。
“撈”:東西掉到哪里用“撈”這個詞呢?
2、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誰撈的鐵牛?為什么撈鐵牛?怎么撈的?結果怎樣?)
二、自學生字新詞
1、音形難點:潛、陷、尚、論(多音字)
2、組詞語
宋( ) 拴( ) 陷( ) 論( )
送( ) 栓( ) 滔( ) 輪( )
繩( ) 綁( ) 鏟( ) 拖( )
蠅( ) 梆( ) 產( ) 施( )
3、理解詞義
宋朝:朝代名。由趙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這個地方位于黃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積的泥沙。
浮橋:在并排的船上鋪上木板造成的橋。本課浮橋的不同點是兩頭各拴在四只大鐵牛上。
議論紛紛:許多人在議論,各說各的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發表看法。紛紛,言論多而雜亂。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領。本課指了解這段河的深淺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領又很高。
潛水:隱藏在水面以下活動。
水手:在船上負責艙面工作的普通船員。
浮力:物體在流體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動的力量。
工程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設計以及指導施工的專門人才。本課指懷丙和尚是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和尚:出家到寺廟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層次,整體感知課文
1、小聲自讀課文。
2、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什么內容?
第一自然段:鐵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個和尚主動提出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準備工作。
第四自然段:請水手鏟泥沙到河里拔起鐵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們劃船把鐵牛拖上岸邊。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樣方法撈起其余的鐵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懷丙。
四、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寫的?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3、思考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的,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2、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撈鐵牛經過,包括準備工作,打撈過程。
教學難點 :
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過程 :
一、朗讀全文
思考:
1、是誰提出要撈鐵牛?(板書:懷丙)
2、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懷丙嗎?誰能用一個準確的詞概括一下懷丙的特點?(板書:出色)
二、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為什么要撈鐵牛,誰能讀一讀有關內容?
2、指名讀一讀有關內容,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板書:被水沖走)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懷丙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撈鐵牛的?(人們議論紛紛,可以看出人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是在大家感到撈鐵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2、追問:從什么地方看出撈鐵牛十分困難?(從“笨重”一詞可以看出鐵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撈。從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可以看出大家對撈鐵牛沒什么好辦法。)
3、介紹:據資料記載,每只鐵牛重四,五萬斤,當時又沒有起重機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打撈技術又比較落后。
4、懷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撈鐵牛呢?反復讀懷丙所說的話。(板書:叫水送回)
過渡:怎么叫水把鐵牛送回來呢?從這個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家呢?我們先來看準備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誰知道做了哪四項準備工作?(摸清地點,兩只船并排裝滿泥沙。并排栓緊搭架,兩頭拴牢。)
3、齊讀這一段,進一步體會出色的準備。
五、學習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來,我們看打撈過程,打撈鐵牛的工作是分幾步做的?再看懷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答:分幾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運回?(板書:打撈)
4、一只鐵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辦呢?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打撈第二只鐵牛的過程。
小結:和尚叫水把鐵牛送回來了,其實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結
1、和尚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水)
2、是水沖走了鐵牛,又是水把鐵牛送了回來,懷丙想出這么出色的辦法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才智變害為利,像懷丙這樣的工程家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作一個有用的、聰明的人才。
七、總結全文
1、懷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當時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說明了什么?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說明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我們的前人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貢獻。我們這一代更應該愛科學,用科學。)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一、動手實驗,體會水的浮力的應用
1、實驗準備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裝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鐵塊表示鐵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兩個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裝滿沙子。
(4)用一根細繩,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鐵塊上,讓繩子繃緊。
2、學生演示怎樣撈鐵牛
(1)要求:一個學生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敘述怎樣撈鐵牛,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評議演示和講解的情況。
二、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習題精選
一、看拼音寫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