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選17篇)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04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選17篇)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

  教學課題:

  《科利亞的木匣》 ( 第二課時)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切實按照新課標精神,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營造賞識理念下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教學目標

  1 了解科利亞怎樣把木匣挖出來的過程,明白他能夠挖出的原因,學習其愛動腦筋的精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詞義,會區分并能應用。

  4 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含義,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結合自身實際簡單談點認識。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科利亞開始沒有挖出木匣后來又挖到的原因,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區分“仍然”和“果然”的詞義,并能口頭造句。

  教學準備:

  小黑板、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科利亞的木匣》。(齊讀課題兩遍)

  孩子們,前面的學習讓我們認識了聰明可愛的科利亞,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愛的小玩意裝進了一個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為什么要埋呢?(模仿媽媽)復習學過的句子,后來他們的木匣怎樣了呢?今天就來了解吧。

  二 學習新課,讀中感悟。

  1學習4、5自然段

  (自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們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學會數到100多了;法西斯搶走了東西,房子還在。(齊讀)

  2 學習6——12自然段

  (1) 媽媽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讀6、7段)

  媽媽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這說明什么?書上的句子回答(算術真有用)

  因為她沒有隨便埋,所以還能找到。齊讀7自然段,讀出什么語氣?(高興)

  (2) 科利亞當初模仿媽媽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讀8自然段)

  他挖到了嗎?(沒有)齊讀,應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著急)讀完了,你覺得哪個詞特別能表現這種著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況保持不變)說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齊讀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頭造句。同桌互說。

  (3) 小伙伴見了是怎么說的?(男生讀)媽媽說算術真有用,可科利亞卻沒挖大家笑他,他放棄了嗎?他是怎么說的?指名讀10自然段。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怎樣(分析問題,動腦筋)分角色讀9、10段,體會不同的態度。

  (4) 師范讀11自然段。

  用筆勾出表現他動腦筋的詞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讀——齊讀,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專注的思考問題。

  他為什么會“突然笑起來”?(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齊讀他說的話,看看有沒有道理?

  指名復述,請學生表演(證實個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這段說明科利亞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有感情齊讀。

  (5) 那么事實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嗎?

  用書上的話回答(12自然段)

  哪個詞告訴我們科利亞說的沒錯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實如預料的一樣)誰能用這個詞口頭說話?指名說(同桌互說)要和前面的“仍然”區別(指名說詞義)

  齊讀12段,科利亞真聰明呀!

  (6) 學習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讀——齊讀

  你明白了什么?(小組交流2分鐘)

  匯報:

  A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

  B 周圍一切在發生變化。

  C 要以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們,我們原來學過一個成語故事也告訴我們要隨情勢的變化而變化。還記得嗎?(《刻舟求劍》)

  對。我們的科利亞不但挖出了木匣還得到了啟示,我想你們也很棒,現在我們來采訪一下,誰也像他一樣從生活的事情中得到過“情況變化,方法要變”啟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說)

  小結:生活就像一本大書,時時給我們以啟迪,所以我們要用心去發現和感悟!

  齊讀13自然段。會背的起立背。

  三 鞏固全文

  1 有感情齊讀全文。

  指名復述主要內容

  2 .總結:孩子們,科利亞是一個非常愛動腦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樣,讓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一定會有很多收獲!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2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3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結構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講科利亞埋木匣。第一節先講挖坑。第二節科利亞埋木匣。第三節主要回答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與回家。這里寫得很簡略。接著講媽媽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亞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于找出了問題的癥結。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第三段。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

  寫作方法

  1.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篇末點明中心。讀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應,結構嚴密。

  課文第一段幾次寫到科利亞年齡小,“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與后面科利亞四年后回到家鄉時“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相呼應,為科利亞因人長大,步子變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筆。

  教材重點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是教材重點。

  教材難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二、教學建議

  1.要抓好預習。預習要求可以是:仔細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提出問題。在學生預習后,可做必要的檢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寫了一件什么事。讓學生提出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對學生提出的的疑難詞句應留心記下,以便結合講讀逐步加以解決。

  2.要抓住課文重點部分啟發思考,求得理解。課文重點在“挖木匣”這一部分,科利亞按埋木匣子時量的步數找,結果挖不到,后來經過冥思苦想悟到情況的變化,結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結論。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讀懂課文內容,可著重提醒學生注意埋東西或挖東西各在什么時候,時間變化了周圍事物起了變化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考慮,為什么用了同樣的方法,媽媽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亞卻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過板書幫助學生弄清事物在變化,在對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歲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歲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課文最后一節講科利亞的體會。要求把它和上文聯系起來理解,使學生懂得,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認識,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教師可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使學生在對具體事例的感受中懂得這個道理。

  3.要給學生提供練習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的機會。可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按“思考·練習2”的提示,練習給課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讓學生練習歸納段意。

  4.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繼續運用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并受到遇事要動腦筋,要全面地看問題的教育。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發現問題,告訴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目光去看問題,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5.理解媽媽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時可以對比著分析。媽媽的話強調了這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亞雖然也按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坑——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里?讓學生體會,科利亞記憶沒有錯誤;十步,已經盡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圍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這里記錄科利亞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的收獲便是“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斷。

  6.本課應注意的字詞

  生字中“德”容易寫錯,右面部分的筆順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躲避:隱蔽、離開的意思。

  練習用“仍然、果然、不光……還、如果……就”造句。必須先弄清這些詞語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區別。“仍然”是“還是、仍舊”的意思。句子內容應該是說原來怎么樣,后來還是怎么樣。用“果然”的時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順著說的,表示事實與所說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還”表示更進一步的關系,“如果……就”表示假設一種情況會有這種結果。教師要在學生造句過程中酌情加以指導,使學生從語言實踐中體會這幾個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課文中提到的“戰爭”指原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原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歐亞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努力,于1944年收復全部被占領土,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的差不多四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語文教案-科利亞的木匣。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示的故事。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ǔ shù)、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各自然段序號,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科利亞的木匣》。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明確: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確: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抗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明確: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思考:科利亞埋下木匣后,有沒有再挖出來?怎么挖的?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明確: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明確: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明確思考題③:“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明確:“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明確:“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確:“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3、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課文后3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文圍繞著“科利亞的木匣”寫了哪些內容?

  二、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1、仔細讀讀“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1)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

  (2)科利亞為什么要這樣做?

  回讀句子: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3)從這些動詞,你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讀讀。

  (1)仔細找一找,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2)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么?

  三、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1、讀課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引導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并討論:科利亞當時在想什么?

  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么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四、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

  (1)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后與小伙伴們的對話。

  出示對話:伙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

  (2)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據?

  小結: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二種可能性:

  (1)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媽媽從家門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2)讀讀這兩句,想一想媽媽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數步法)

  小結:從媽媽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數步法是管用的。

  3、討論第三種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沒有搞錯?再讀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2)“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么?(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4、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里呢?找到寫科利亞一家離家出走的句子:

  (2)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同桌互相討論)

  讓學生上臺畫示意圖幫助理解。

  五、結合生活,深化道理。

  過渡:科利亞通過自己的分析,想出了辦法,找到了心愛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興,我們一起讀讀最后1小節。

  (1)聯系上文,說說你理解了科利亞受到的啟發嗎?

  (2)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我們的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

  六、布置作業

  根據學生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想到的》為題。

  學生小練筆。

  七、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7

  科利亞的木匣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

  教學過程: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過程: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范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范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復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復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26 科利亞的木匣

  埋 挖 受啟發

  人長大 步子變大 一切在變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    匣    避    挖

  2、組詞:

  鋸(     )    避(     )    倍(     )

  據(     )    僻(     )    陪(     )

  劇(     )    辟(     )    培(     )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 ?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

  板書:

  五歲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歲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結:科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7、學生自由讀第三段

  8、提問:挖到木匣使科利亞懂得了什么?他為什么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板書:一切都在變化)

  9、小結: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問: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附:板書設計

  習題精選

  一、讀下面的多音字,組詞。

  二、辨析字形并組詞

  科(    )   霜(    )   坑(    )   倍(    )

  抖(    )   箱(    )   炕(    )   陪(    )

  料(    )   想(    )   抗(    )   培(    )

  蚪(    )   相(    )   吭(    )   剖(    )

  匣(    )   鋸(    )   模(    )   彩(    )

  匠(    )   據(    )   摸(    )   睬(    )

  匹(    )   劇(    )   寞(    )   踩(    )

  三、填空

  1、(          )是我(          )埋的,那時候我(        ),(        )也小。我現在(         )啦,步子比那時候(             ),所以應該走的不是(          ),而是(          )。

  2、科利亞高興地說:“(        )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          ),還懂得了(           )一天天(             ),我們一天天(             ),步子也在漸漸(           )。(             )的一切,不是都在(         )么?”

  四、從課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讀一讀。再分別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什么?舉個例子說一說

  答案:

  一、

  二、

  科學、抖動、材料、蝌蚪;霜凍、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聲;倍數、陪同、培養、剖析;

  匣子、工匠、馬匹;電鋸、根據、劇本;

  模仿、撫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 四年前 還小 步子 九歲 大了一倍 十步 五步 

  2、伙伴 匣子 時間 長大 變大 周圍 起變化

  四、1、仍然——爺爺仍然保持著老紅軍艱苦奮斗的作風。

  2、果然——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布置學生帶自己小時候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精彩兩分鐘

  學生展示

  二、課中研討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先來看兩張照片。(師出示照片)猜猜這張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這一張呢?(這是一周歲的時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發現?(生作答)

  說說看:你和小時候比有什么變化?(生作答)

  師: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老師的女兒已經一歲多了,你們也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孩子們,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

  板書課題:科利亞的木匣,指導學習“匣”的音形義。

  (二)初讀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通過查字典或問同學解決。

  學生自由讀課文,小組交流生字讀音,教師巡視指導。

  2、學生當小老師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木匣講了科利亞的哪些事?

  板書: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4、小組討論: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的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根據這三個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三)研讀埋木匣

  1、師: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東西的呢?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第一段,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多讀幾遍。

  提示:他從家門口向前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敵人發現。

  教師板畫科利亞埋木匣的過程。

  2、教師分步引導學生讀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

  教師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后學生自己練習想象讀,并嘗試背誦。

  (四)研讀挖木匣

  1、師:從埋木匣到挖木匣經過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科利亞已經九歲了。法西斯被趕走了,他和媽媽一起回到了故鄉。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可是戰前埋在地下的東西還在嗎?請同學們默讀第二段,思考以下問題。可以畫下來,然后討論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2)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3)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學生認真讀課文、思考、小組討論。

  師板畫科利亞挖木匣的示意圖。

  師:看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圖,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導朗讀。

  (5)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五)受到啟發

  1、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最后一段,想想通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么收獲?

  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練習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2、師:經歷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科利亞的周圍有什么變化?從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句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總結全文

  (1)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師:課文先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再寫從中受到的啟發,用了怎樣的寫法?

  提示: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課后延伸

  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以“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寫一篇作文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0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從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啟示,培養他們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體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練習用“仍然”“雖然”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柯里亞最后講的話。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哪些寫得真實、具體。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品教學設計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預習課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他們做了哪些事?

  三、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

  2、指名回答預習中的問題。

  四、結合課后第2題,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寫柯里亞埋木匣。

  第二段(4—12)寫柯里亞挖木匣。

  第三段(13)寫柯里亞從這件事中受到的啟發。

  五、講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讀后評議。

  3、默讀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亞埋木匣是在什么時候?那時他幾歲?

  (2)柯里亞是怎樣將木匣埋起來的?

  (3)柯里亞為什么把東西埋起來?媽媽埋的東西同柯里亞的有什么不同?

  4、討論思考題,檢查默讀情況。

  (1)討論第1題,簡介時代背景。

  (2)討論第2題,重點理解“剛學”“只會”兩個詞語。

  (3)討論第三題,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東西多不能都帶走;受到媽媽埋東西的啟示。

  六、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提出默讀思考題。

  (1)他們什么時候挖埋藏的東西?從埋到挖經過了多長時間?

  (2)媽媽是怎樣挖箱子的?結果怎樣?

  (3)柯里亞開始是怎樣挖的?結果怎樣?后來為什么又挖著了?

  3、討論思考題。

  4、指導朗讀第二段。

  七、講讀第三段。

  1、指名朗讀。

  2、提問:怎樣理解柯里亞最后說的這段話?(年齡小,步子小;年齡大,步子也大。)

  3、學生自己結合生活實際談認識。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課前準備

  ①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課后生遼表在課文中畫出生字,標好每個自然段的序號,記下自己的疑問。

  ②生字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一曲節奏舒緩的樂曲。

  ③用紙分別畫一個5歲左右和9歲左右的“科利亞”的模樣,剪下來準備板貼用。

  第一課時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②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系木盒子識記形,了解義。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木匣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師指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學生找出句子讀: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教師結合生字的學習,啟發學生讀的時候注意突出“各種各樣、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其他小玩意兒”這些詞語。

  b.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c.教師引讀: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

  b.重點指導學習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圖和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亞是5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5歲的“科利亞”形象,讓學生自己從前后課文的有關語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據),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線段圖表示);現在的科利亞是9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9歲的“科利亞”形象),啟發學生自己上黑板畫線段圖表示科利亞現在每一步的大小,應該畫幾步。

  c.聯系上文,讓學生說說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讀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范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范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復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復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敵人、一倍”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

  都在變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練習采用這種方法讀懂課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的意思。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查找有關衛國戰爭、德國法西斯的情況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1.導入新課。

  在人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給人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學習22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介紹背景。

  本課是蘇聯作家左琴科寫的。課文中的“戰爭”指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于1944年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時間,本文就是寫在那幾年中發生的一件事。

  3.解課題。

  從課文的題目看,《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著什么寫的?(木匣)這篇課文圍繞著木匣寫了一件什么事?都寫了哪些內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2.指名讀生字詞,正音:

  指導學生讀準“匣”、“箱”的字音,這兩個字都是三音連拼。

  3.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詞語。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沒有什么變化或恢復原狀。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匯報:

  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如果提出的是詞語方面問題,老師要帶領學生找到其出處,聯系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如果是其它問題,老師告訴同學們講讀課文帶著這些問題學習課文。

  4.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給課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按照以上寫作順序,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啟示)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講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電腦出示思考題:

  ①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讓學生邊帶著問題默讀思考,邊填空。

  出示填空題:

  ①科利亞埋木匣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埋本匣的地點是(從他家門口十步遠)。

  ②媽媽埋箱子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埋箱子的地點是(從她家門口三十步遠)。

  (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心細,想得周到)

  (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練習用“只……就……”的句式說話。

  先按課文的內容說,然后再另說一句話: 科利亞因為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學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時就隨手把燈關了。

  (5)歸納段落大意:

  歸納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請你按“誰,干什么”的句式歸納段落大意。

  本段寫科利亞埋木匣。

  2.學習課文第二段:

  過渡語:從第一段的課文中,我們知道了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細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媽媽一塊避難回家后,挖木匣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學習第二段課文。

  (1)出示思考題:

  ①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媽媽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3)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

  (4)邊讀課文,邊填空:

  媽媽挖箱子的時間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回到家鄉的時候),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比較句子,體會“如果……就……”的用法,練習用其說一句完整的話。

  讓學生先比較兩個句子:一個是媽媽的原話,一個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表達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設句,先假設那么去做,就會出現后來的結果。

  練習說話,先用課文中的內容說,再另外說一句話。

  媽媽如果當初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現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

  (6)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亞從家門口(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沒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著。

  ②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讓學生反復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換詞練習,體會仍然的意思。

  “還是沒有找到。”

  “依舊沒有找到。”

  “仍舊沒有找到。”

  “依然沒有找到。”

  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過渡語: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照媽媽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來,又用和媽媽同樣的辦法去挖木匣,媽媽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亞沒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來,經過科利亞動了一番腦筋,知道了自己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時自己年齡小,步子也小,現在九歲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時量十步,現在應當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從這件事中,科利亞受到了很大的啟示,我們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么啟發?再讀一讀,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另一方面體會“不光……還……”的用法。

  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面對著發展變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關聯詞“不光……還……”,表示遞進關系。科利亞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還更進一步的意義是,他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四)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間的聯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

  1.自己小聲讀課文,課文中為什么要這么具體地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情景,這與文章后面寫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聯系?

  先自己邊讀邊想,自己練習說一說,然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組向大家匯報。

  文章詳細具體地描寫了科利亞埋木匣的情景,同時也較細地寫了媽媽埋箱子的情況。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亞從小就愛觀察,思考,善于模仿,辦事細心,認真。另一方面,為后面寫的挖木匣埋下伏筆,既然都是從家門口到菜園的方向量十步,為什么挖不到木匣?媽媽照埋箱子的樣子,同樣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亞和媽媽的方法也相同,為什么挖不著?這樣前后對比著寫,對于理解,強化“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而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道理。

  2.寫作方法:

  本文圍繞著科利亞的木匣,展開故事,文章主線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邊的描寫埋下伏筆。

  讀課文,讓學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為后面埋下伏筆的?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3.敘述科利亞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總結全文:師生共同完成。

  1.用最簡練的語言說一說本課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學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1)懂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看問題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態度,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2)進一步明確了歸納段意,要抓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

  【板書設計】

  埋木匣 時間變化

  27、 科利亞的木匣 ↓ 得啟示

  挖木匣 周圍一切也在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A案

  課前準備

  ①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課后生遼表在課文中畫出生字,標好每個自然段的序號,記下自己的疑問。

  ②生字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一曲節奏舒緩的樂曲。

  ③用紙分別畫一個5歲左右和9歲左右的科利亞的模樣,剪下來準備板貼用。

  第一課時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②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系木盒子識記形,了解義。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木匣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師指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學生找出句子讀: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教師結合生字的學習,啟發學生讀的時候注意突出各種各樣、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其他小玩意兒這些詞語。

  b.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c.教師引讀: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

  b.重點指導學習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圖和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亞是5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5歲的科利亞形象,讓學生自己從前后課文的有關語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據),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線段圖表示);現在的科利亞是9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9歲的科利亞形象),啟發學生自己上黑板畫線段圖表示科利亞現在每一步的大小,應該畫幾步。

  c.聯系上文,讓學生說說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讀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范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范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復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復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B案

  課前準備

  ①生字詞卡片。

  ②抄寫課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課時

  分步揭題

  ①板書木匣,匣字注音,學習匣的音、形、義。

  ②完整板書課題。

  科利亞是個蘇聯的。這篇課文講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①學生自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什么事。

  ②指名學生朗讀,糾正讀錯的地方。請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讀課文,了解敘述順序

  ①布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看看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埋木匣,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挖木匣的。

  ②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與同座討論。

  ③全班交流。

  a.哪幾個自然段講埋木匣,哪幾個自然段講挖木匣?

  b.另外的幾個自然段講的是什么?(有的是講情況的變化,有的是講從這件事受到的啟發。)

  學習字詞

  ①出示要求會寫的13個生字,讀一讀,再組詞。

  ②觀察字形,互相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學生寫生字(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抄寫一遍。

  第二課時

  復習字詞

  ①用生字詞卡片指名認讀。

  ②聽寫本課應掌握的詞語。聽寫后對照詞語表自我批改訂正。

  突出重點,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點問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從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認真讀書、思考。

  ③全班交流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④教師出示課文最后科利亞說的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經歷過的事例,說說對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體會。

  ⑤鼓勵學生把最后一段抄下來。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布置作業

  ①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聽。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準備一下,到口語交際時和大家交流。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匣避挖

  2、組詞:

  鋸避倍

  據僻陪

  劇辟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4—13段,了解科利亞挖木匣的過程,理解開始挖不出的原因,體會科利亞的聰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亞的話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著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2.過程與方法:

  在讀中了解課文內容,了解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與科利亞一起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

  教學重、難點:

  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科利亞的木匣(第二課時)精品教案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生答,師板書: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啟示)像這樣的寫作順序叫做時間順序或者稱為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

  2.指名上臺畫圖,說說科利亞是怎樣埋下木匣子的?

  二、讀中求悟,學習4—12段。

  1、自由讀文,小組學習,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

  A、我讀懂了科利亞回來時已經大了四歲。

  B、我知道媽媽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亞開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為他長大了,步子

  也變大了,當初的十步,現在只要五步。

  D、我覺得科利亞很聰明。

  ......

  (當出現類似答案C的回答時,可讓他上臺借助埋木匣的圖,再畫圖,并做說明。)

  3、教師小結: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亞經過動腦認識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長大了,按原來的步子已經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現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師質疑:為什么媽媽能按原來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來讀一讀4—12自然段,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1)自由讀喜歡的段落,可以讀給同桌聽一聽,請他給你評一評,提提意見。

  (2)把你喜歡的語句讀給全班同學聽一聽,其他同學注意認真聽,等一會兒起來評一評。

  6、引導讀12段,/article/你覺得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樣)可以換個詞兒嗎?(真的)換成“真的”讀一讀,體會一下意思有無變化。(中國的文字真奇妙,同一個意思卻可以用不同的詞兒來表達,看來我們還得注意加強積累,讓我們的寫作能夠信手拈來!)

  7、全班有感情地齊讀4—12段。

  三、借助朗讀,理解13段.

  師過渡:剛才同學們的發言都非常精彩,老師覺得你們和科利亞一樣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那么,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聰明的你們能讀懂什么?

  1、默讀課文,思考:你認為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亞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如果是小孩子,他會一天天長高,增重,步子變大。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6

  一、復習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課文寫小伙伴的話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話襯托科利亞的毅力和決心,另一方面說明伙伴們也并沒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了變化。)

  3.請學生畫出科利亞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時怎樣量步子,怎樣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圖。

  四、指導朗的讀課文

  五、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六、指導造句

  1.分析句子(幻燈出示句子)

  (1)科利亞把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仍然”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如:你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補一補,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結果跟預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這樣”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亞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不光……還……”是表示更進一層。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受到了啟發,明白了道理。

  (4)媽媽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設一種情況,后半句表示這種假設實現后出現的結果。

  2.學生口頭造句,師生共同評議。

  七、布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 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7

  《科利亞的木匣》一文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的過程中,發生在小朋友科利亞身上的故事。文章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記敘了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心愛的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并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課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講述了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課文在描寫科利亞思考的過程時,層次非常清楚。首先他從媽媽的大木匣沒有丟、還在原地得出結論: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丟,而且也會在原地,媽媽是成年人,步子的大小一般不會變。為什么沒有挖出來,他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從科利亞的思考過程可以看出其思維清楚、合理,富有邏輯性,值得學習。經過認真思考,他明白了:時間過去了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時從家門口向前走10步,現在只需走5步。他按照這樣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從這樣一件具體的事情中,科利亞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個道理。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匣、鋸、階”三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詞語。會用“如果……就…..”等關聯詞語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并說出各部分大意。

  3、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科利亞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卻挖到的原因;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課前準備:學生的學前準備:①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了解有關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旨在掃除在課堂學習中在故事背景方面的障礙。②布置學生帶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科利亞的木匣》觀察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師:請同學們看看照片,再看看現在的自己,發現了什么?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找出關鍵詞:木文圍繞木匣寫了哪些內容?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質疑課題。

  ⑴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系“木盒子”記形,了解義,拓展詞匯:用木頭做的盒子稱(木匣),那用鐵做的盒子呢?裝火柴用的盒子又可以叫什么呢?……

  ⑵齊聲讀課題,問:讀了課文,你想知道什么呢?

  ⑶梳理學生問題,一一板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根據預習提綱自學課文。

  預習提綱: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全文。給每一段標出小節號。

  (2)讀懂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木匣———

  三、檢查初讀,學習字詞。

  (1)正確讀出下列詞語的讀音:

  挖出、鞋子、木鋸、爭搶、敵人、臺階、懂得、斧頭、屋子、不管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四、品讀體驗:

  (一)學習第一部分:埋木匣

  1、仔細讀讀“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⑴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放、蓋、踩、撒

  ⑵科利亞為什么要這樣做?

  回讀句子: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重點讀好“好玩”。

  ⑶從這些動作詞,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二)學習第二部分:挖木匣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⑴仔細找一找,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⑵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么?(可以說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里裝著他心愛的玩具。)

  (3)自讀課文。畫出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語句。

  (4)同桌之間交流讀書所得。

  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讀出感受根據學生匯報,了解科利亞挖木匣的過程。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演示科利亞的思維過程。

  理解文中詞語:仍然果然

  (三)學習第三部分:受啟發。

  1、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

  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么?

  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

  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么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五、細讀體驗。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

  ⑴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后與小伙伴們的對話。

  出示對話:伙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

  ⑵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據?

  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2種可能性。

  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媽媽從家門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讀讀這兩句,想一想媽媽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數步法)

  師:肯定了“算術真有用”。可見數步法是管用的。

  3、討論第3種可能性。

  師:那么,挖的方向有沒有搞錯?再讀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屋里的東西卻被法西斯搶走了。”

  老師引導:“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么?(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4、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師: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里呢?找到寫他們離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了差不多4個年頭。”

  老師引導: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同桌互相討論)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請你說說你們的周圍有什么變化?

  2、看來你們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有一個大人都不知道這一點,請看!《刻舟求劍》。

  教學反思

  1、課文所述的道理能夠明白,但是太重視道理的學習,忽視了朗讀的感悟。

  2、教案設計的容量太大,一課時的時間難以完成。

  3、拓展延伸存在走形式的現象。

  4、利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這一目標未能達到。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趵突泉》教案(精選12篇)

    1、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愛美的情趣。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理解、表達能力。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美麗的公雞》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很多老師都不知道說課稿怎么寫?下面以大班語言《美麗的公雞》說課稿范文為例,為大家展開介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幼兒園大班語言《美麗的公雞》。...

  •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認識“鄧”、“植”等13個生字,會寫“是爺、“節”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3體會鄧小平爺爺植樹的認真態度和他的心愿。4初步了解植樹的意義,有植樹綠化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 《宋慶齡和她的保姆》教學設計(精選12篇)

    自讀感悟體味深情——教材分析:《宋慶齡和她的保姆》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十二冊教材修訂后的新增篇目,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二組,屬略讀課文。全文向讀者介紹了宋慶齡和保姆李燕娥之間的感人故事,贊揚了宋慶齡尊重熱愛勞動人民,真誠平易對...

  • 《宋慶齡和她的保姆》教案(精選12篇)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詞語:泱泱、名譽主席、顯赫、搭訕、絕口不提、波瀾壯闊。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能力訓練點 l.培養學生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品質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虎門銷煙》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之三作者:語文教研組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用“先…...再……然后……”表示順序的詞語寫一段表示動作的話。...

  • 《第一朵杏花》課課練(精選17篇)

    míng mèi yuàn qiáng fàn hóng chéng dù huā bàn zhàn kāi wān yāo( )( )( )( )( )( )( )yǎng liǎn xí guàn qí guài bǔ chōng liǔ shāo chuī zhòu huā bāo( )( )( )( )( )( )(...

  • 《卜算子 詠梅》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整體感知詞里的藝術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境界過程與方法學習襯托的手法 ,學會比較賞析。知識與能力結合創作背景賞析,背誦這兩首詞。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詞里的藝術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境界。...

  •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一課時(通用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72中山小學 劉蓉一、教學目標:1、 學習本課生字詞2、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理清脈絡3、 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二、教具準備:課件三、教學過程:(一) 由生字“宿”導入,揭題板書“宿”,師:...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襄垣县| 泗水县| 油尖旺区| 潼关县| 平凉市| 新余市| 安宁市| 河北省| 旺苍县| 得荣县| 乌兰县| 长垣县| 济南市| 上高县| 增城市| 闻喜县| 富宁县| 甘泉县| 北海市| 博兴县| 清流县| 花莲县| 陵川县| 滦平县| 瓮安县| 平远县| 中方县| 大余县| 宁化县| 奉贤区| 香河县| 麦盖提县| 望谟县| 灵山县| 宝山区| 额尔古纳市| 扎兰屯市| 海兴县| 安化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