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精選12篇)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1
古詩教學并不好進行,似乎在我們看來異常淺顯的詩句在孩子們的腦中就是不轉(zhuǎn)彎,到了嘴邊的東西說出來就是那么困難,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古詩的教學已經(jīng)不能僅僅停留在讀與背的基礎上,此時對詩本身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變得又難上加難了。
今天教學古詩《獨坐敬亭山》,簡簡單單的二十個字,孩子們早已熟記于心,怎樣讓學生對這種耳熟能詳?shù)墓旁娎斫獬鲂乱猓⒛茏屗麄冊谡n堂上保持興趣盎然呢?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課開始,我先讓孩子說說關于李白的故事,并對李白生平做了詳盡的介紹。然后我讓孩子們在古詩的前兩句中找找自己理解了哪個字詞?他們對“盡”、“孤”、“閑”等字詞的表面意思都能理解。
李怡航同學悟到:李白寫天空中鳥都飛走了,只有一朵云孤零零地在飄,這時他就是把云比喻成了自己,在寫自己寂寞的心情。
對于他的回答我大加贊賞,并在此處再次詳細強調(diào)李白寫詩時的背景,同學們似乎理解加深了。
我導:李白才華橫溢,滿懷著政治抱負,卻一直懷才不遇,滿腔憤懣,此時此刻,面對面這樣的天,面對這樣的云,李白深感
學生的答案有:寂寞、孤寂、無奈、傷感……
我說:詩人李白就是這樣,他滿腹經(jīng)論,卻全無用武之地,無人能解,他的內(nèi)心是何等的寂寞與孤獨,但他依然無視別人的打擊,依舊寄情山水,寄情于敬亭山。面對著飛盡的鳥兒,面對著獨飄的云朵,讓計價依然欣慰的是:(導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面對著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在李白心中,此時的敬亭山更像誰?
孩子們回答:像知己、像朋友、像親人、像母親……
作為最親密的人,看到李白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他們又會說些什么?
孩子們發(fā)散思維,想象說話,雖然淺顯,但已經(jīng)能把詩人此時作詩時那種孤廖寂寞的心情參透,并且孩子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還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課外知識運用到語言之中,如說到:敬亭山就像李白七歲時認識的那位大娘,她告誡他,孩子別灰心,拿出鐵杵磨成針的信心與勇氣,你會成功的……
古詩教學中,能適當?shù)匾龑Ш⒆恿私庠娫~背景,運用適度的想象來教學,比直接把詩意給孩子要好得多呢!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2
(一)導入課題,揭題。
1、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
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
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 “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 兩字也是經(jīng)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 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xiāng),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學會兩種筆畫,掌握“坐”的字理演變過程,掌握“鳥”的筆順。
3.通過進一步學習字理識字、韻語識字、借助拼音識字等方法,培養(yǎng)想象力、觀察力和表達能力。
4.初步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激發(fā)對漢字的熱愛。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字理演變圖。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5分)
同學們,在我國的唐朝有位稱為詩仙的偉大詩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詩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麗。成群的鳥兒在天上展翅高飛,天邊的云朵悠閑的飄著。他覺得看也看不夠,于是就寫下了一首詩。詩的叫《獨 坐敬亭山》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敬亭山的?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讀古詩,一邊聽,一邊想,你從這首詩中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力圖體現(xiàn)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一邊聽,一邊想的良好習慣。
二、熟讀古詩,認讀生字(34分)
1.指導朗讀。
(1)教師領讀。我們嘗試讀這一首詩吧。
(2)學生借助拼音讀古詩。
2.學習生字
(1)學習要求認識的字。
拼讀7個要求認識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翹舌音,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
了解生字在本課中的意思。
(2)學習既要認識又要會寫的字。
學習這幾個字要強調(diào)“蟲”是翹舌音,“魚”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這幾個字書上提供了字理演變圖。
回文學“鳥”字
請同學們在這首詩里找到天空飛翔的小鳥的詩句,讀一讀。
“鳥‘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鳥形,頭向左而立,還有嘴和一雙爪子,現(xiàn)在這個字已經(jīng)簡化,要注意他的筆順。
在學習“牛、羊”兩字時,可以用謎語引入。
三、作業(yè)。(1分)
1.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收集關于“馬、牛、羊、鳥、蟲、魚”的成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7分)
1.背誦《獨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語。
3.復習生字。
二、指導書寫(13分)
馬:注意第二筆的寫法,注意新筆畫橫折折勾的寫法。
鳥:注意字的結構,上窄下寬,注意小鳥“眼睛”的“點”。
蟲:第五筆是提,不要寫成橫。
三、完成書后活動與練習題“連一連,涂一涂”。(19分)
1.先觀察,看看每個圖形上的字都讀做什么。
2.用筆連一連,把連成的詞語讀給大家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同樣的圖形正好組成一組詞語。)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練習,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3.用 彩色筆涂一涂。
四、作業(yè)(1分)
書寫本課生字,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馬 牛 羊 鳥 魚 蟲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4
(一)導入課題,揭題。
1、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
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
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 “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 兩字也是經(jīng)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 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xiāng),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5
一、回顧學過的李白的幾首古詩,導入新課《獨坐敬亭山》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課件展示《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全班交流。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齊讀)。
2.解題,質(zhì)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課題,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問?
二、提示方法,學習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全詩;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學生自己思考詩意。
②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a、先來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一句,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詞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重點理解“盡、閑”二字。)
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呢?
(天上的鳥兒們都高飛遠去了,萬里長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飄遠了。)
你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嗎?聯(lián)系有關的資料,老師相信你更能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詩里的味道來。
b、那么是不是當高鳥飛盡,孤云飄逝,李白就這樣一直覺得寂寞傷心下去了呢?請看下一句。
c、“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詞嗎?
重點理解“厭”、“相看”(即誰看誰?)
d、李白覺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單到一無所有了呢?他覺得還有令人高興的或者說是讓人欣慰的事物嗎?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這句詩的?
(“我”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著“我”,我們相互總也看不夠,大概只有敬亭山還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鳥兒你要飛就飛走吧,白云你要飄也飄走吧,起碼還有敬亭山和我兩兩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從中,你有什么新的體會了嗎?你對李白有什么新的認識?(體會到李白對敬亭山的喜愛,李白是個很灑脫、樂觀的人。)
f、有感情讀這句詩。
g、連起來說說詩意,再次了解一下詩人感情的變化:從感到孤獨寂寞到喜愛敬亭山,樂觀豁達起來。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對話,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1、試想李白當時的心情,他獨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當作知己,他會對知己說些什么呢?
2、指名學生想象說話。全班交流。
3、敬亭山聽到李白的心聲,它又會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說話,突破難點,升華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詩;交流。
2.把喜歡的古詩詞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書設計:
ting 獨坐敬亭山
亭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以動襯靜)
借景抒情 孤云/獨去閑。 孤獨寂寞
相看/兩不厭, (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6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是一首簡單易懂的詩歌。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孤獨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給四年級的孩子上課,由于以前我沒有教過四年級。再加上我是新來的老師,所以我對這些孩子比較陌生。所以這一節(jié)課我只上了第一課《古詩詞三 首》中的一首。課前我利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學生做了《課堂作業(yè)》。我沒有上過課就把《課堂作業(yè)》發(fā)下去給學生做,我有兩點用意。一,我想了解這些學生能不 能自己預習課文,并做一些簡單的題目。第二點是這些學生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會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盡管不一定對)讓我很高興的是,這些學生做題的時候都很 認真。盡管遇到難題仍然能保持安靜并想辦法解決。整個班的紀律很好,這跟以往老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了一節(jié)課的預習了之后,我就開始上課了,我以提問的方式開始導入新課“李白在寫《獨坐敬亭山》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有的學生說是寂寞,有些說是高 興。我先不急著回答,讓學生自己朗讀詩歌,并找出答案。讀過一次課文了之后,學生都能體會到李白的心情是悲傷的了。現(xiàn)在想來我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我讓學生 找出可以表現(xiàn)出作者孤獨的心情的詞語。課后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我是不是提錯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為從題目中的“獨”就很容易看出來了。提問題真是一 門很大的藝術。
在翻譯詩歌的意思的時候,我采取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的方法。在解釋完重點詞語了之后,我讓學生組成四個小組或三人小組進行翻譯。小組討論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級的時候非常有效。學生都很喜歡討論學習效果較好。但當我讓這個班的學生討論的時候,他們中有大部分的人卻拿出了筆和紙,自己一個人埋頭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寫下來。我馬上鼓勵他們“這個方法非常好,等一會兒,哪個同學寫好了,讀出來給大家聽聽,我們評價看看,對不對,好不好”我檢查了一部分學生寫 的,覺得他們寫的大致相同。但意思與原文的解釋還是有些出入。課上我也猶豫過到底應不應該把標準的答案寫下來,讓大家抄下來?但我此時一個詞語——“原 創(chuàng)”在我腦海中閃過。我知道如果我把標準答案寫出來,學生肯定會把自己的剛剛寫的檫掉,把我的標準答案寫下來。這對他們的自信心會有一些打擊這樣好嗎?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勵自己和學生。“屬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生掌握的情況如何呢?我想我會通過《課堂作業(yè)》和進行檢查。并且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
通過這一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說話聲音太小。第二沒有突出課文的知識點。這些不足我一定會通過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借助字典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寫課文。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課外資料、字典,朗讀體會、小組合作來學習古詩 。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對詩中描繪的景物展開充分的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情激趣
1、教師即興背誦一首古詩,引發(fā)學生興趣,問:
在你學過的古詩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給大家聽。
2、老師:
我聽出來了,你們掌握的許多古詩都是在課學習的。那你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有什么好辦法嗎?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
板書課題。齊讀,解釋詩題:
“誰愿將課前收集到有關李白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二、自讀交流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自由的誦讀古詩,注意古詩的韻味,讀的舒緩些,并劃出節(jié)奏。
2、再來讀一讀古詩,邊讀邊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請你帶著你品味的這種感覺,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古詩,對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nèi)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小組派代表匯報,學習組長先匯報是以什么方式來學習古詩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學生補充。
三、精讀品味
1、老師:
聽了你們的介紹,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的確,這首詩寫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韻味悠長呀!讓我們再次讀古詩,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詞句。
2、互相交流:
你通過朗讀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3、小組討論:
說說這首是中的詞語有什么特點?讀了以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四、達標測評
1、詩人李白把山擬人了,寄情于山。學完這首詩你聯(lián)想到什么?
2、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以及詩人的感情,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寫作、繪畫、背誦、抄錄等)
五、拓展延伸
1、把這首詩默寫下來。
2、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加以想象畫出來。可以在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豐富內(nèi)容。
3、你還知道李白的哪首詩?讀給大家聽。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17課的一首古詩。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的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只有作者和敬亭山兩個怎么看也不厭倦。選編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二是激發(fā)對古詩的喜愛,并在背誦中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學情分析
根據(jù)三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根據(jù)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xiàn)畫面。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象畫面,體會意境,弄懂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苦悶的心情。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四、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題,揭題。
1、在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課上,同學們學會了請教,知道請教可以增長自己知識和才干,還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勤學好問的品質(zhì)。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設計的意圖:從上一課的“請教”知識自然過渡到新課上,并同時營造了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課題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讓生的的思維調(diào)動起來,使他們積極投入學習中。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 “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設計意圖:在教育改革過后的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比如忽視了基礎教育,我們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們才意識到語文教學應該扎實抓好字、詞。所以設計了比較形象的字理識字,并讓學生寫好字。采用多種方式的讀也體現(xiàn)了生的自主學習。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 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xiāng),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設計意圖:設計讓學生自讀自悟,不理解的與同學交流,討論,目的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合作參與,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參與。適時補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設計假如你是李白,你會怎么想?是尋找學生與文本的撞擊點,引起學生共鳴。因為李白距離學生久遠,他們無法理解詩人當時心情,引導他們進行說話,也加強了語言的訓練,使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華。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也是引起生與文本語言的撞擊,重要是培養(yǎng)生的想象能力,給詩配畫一環(huán)節(jié)也體現(xiàn)了“尊重個性,面向全體”的設計理念,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過畫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還促進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的發(fā)展。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9
下面是關于小學語文說課稿范文《獨坐敬亭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說教材及背景
《獨坐敬亭山》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中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中描繪了鳥盡云去,只有敬亭山與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詩表現(xiàn)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后,心情郁悶,到敬亭山尋求慰藉的孤單寂寞的心情。
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我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認識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為教學目標。朗讀、感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為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為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輔助手段及教學準備
1.可播放畫面,配上古箏音樂,來創(chuàng)設意境。
2.拓展文字資料,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詩。
3.學生收集李白的古詩和與課文相關資料。
四、說教法設計、學法指導
自讀自悟法:讓學生自己通過注解來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熟讀成誦法: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
五、說教學過程
(一)簡介詩人,引出詩題
1.課件出示詩人李白的畫像,學生根據(jù)收集到的有關李白的資料進行介紹。
2.借機引出寫詩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后,心情郁悶,到敬亭山尋求慰藉,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師板書課題《獨坐敬亭山》,并邊播放動畫邊吟誦此詩,讓學生初步感知古詩的節(jié)奏。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10
敬亭山位于宣城縣城北郊5公里處。原名昭亭山、查山,屬黃山、九華山支脈,海拔286米。唐宋以來即是名勝之地。山頂有石刻“云根”二字,相傳為李白所題。山間云霧繚繞,茂林修竹,松濤陣陣,溪水潺潺,景色非常秀麗。
敬亭山聲名大振是在南朝杰出詩人謝朓前去游覽,并寫了《游敬亭山》的名詩之后。后人取該詩中“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一句的詩意,在山上翠云庵前建了云齊閣,各地游客紛紛沓至而來,在此飲酒賦詩,正如劉禹錫所寫:“宣城謝朓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后來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維、蘇軾、湯顯祖、施閏章等名士相繼來此游歷賦詩,敬亭山名聲益顯。李白在宣城時一再登臨敬亭山,登高望遠,流連忘返,留下許多詩篇,盛贊那里的山色溪景。著名絕句《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更使此山名聞天下。后人在山上建有閑云庵,是取“孤云獨去閑”的詩意而命名。民國28年(1939)新四軍軍長陳毅經(jīng)過宣城時,也到敬亭山留詩憑吊李白、謝朓:“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隨著歲月的流逝,敬亭山的亭、閣、庵、寺多已圮沒,現(xiàn)存者尚有雙塔和古昭亭石坊可供游覽。雙塔建于北宋紹圣三年(1096),各七級,四方形,高20余米,磚砌、仿木結構,塔身砌有佛像、闌額、圓拱門等,塔內(nèi)嵌藏蘇軾楷書《觀音在菩薩如意陀羅尼經(jīng)》石刻。近年來,由于加強了山林建設,敬亭山面貌一新,尤其在春夏之間,山坡上梨花如雪,茶樹如茵,青松翠竹,蔚成奇觀,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獨坐敬亭山⑴
【唐】 李 白
眾鳥高飛盡⑵,
孤云獨去閑⑶。
相看兩不厭⑷,
只有敬亭山。
【注釋】
⑴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原名昭亭山,風景幽靜秀麗。山上舊有敬亭,為南齊謝眺吟詠處。
⑵ 盡:沒有了。
⑶ 閑:悠閑。
⑷ 厭:滿足。
【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題解】
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nèi)心情感的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賞析】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閑”等詞,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jīng)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11
一、教材依據(jù):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
二、設計思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新知,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思維,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學習中有一種成就感。
三、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點詞語,感受詩人的感情變化。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五、教學準備:《獨坐敬亭山》flash課件一套(來自安徽教育網(wǎng))
六、教學過程
(一)、整體誦讀,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讀古詩。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流利。
3、播放flash《學生必讀》部分,介紹詩的寫作背景。
【《獨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詩人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寫的這首詩當時詩人很有抱負,特別想為國家建功立業(yè),但是由于他不斷遭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打擊、迫害和排擠,使他特別不得志,于是就產(chǎn)生了逃避現(xiàn)實的想法。他懷著對不合理社會的鄙視開始飄蕩江湖。這首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二)、分步解讀,感悟詩情
1播放flash《學生必讀》中的《字詞解析》。
教師邊播放,邊講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盡:飛走了,消失了。
閑:悠閑。
兩不厭:指詩人與山不厭倦地相互看著。
2、學習“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⑴畫一畫這兩句。
⑵理解“眾鳥”:
說一說為什么畫好多只鳥?
⑶理解“孤云”:
說一說為什么只畫一片云?
⑷理解“盡”和“去”:
看一看老師的畫面(空白的畫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學們畫錯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的不畫面,而我們所畫的是靜止的畫面,可見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邊的景物都離李白遠去了,李白看起來心情怎么樣?(板書:獨)
⑵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孤獨的味道。
指名回答“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含義。
教師播放flash,總結這兩句的含義:
一群群鳥兒沖向天空向遠處飛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飄走了,也沒有了蹤影。
過渡:前兩句看起來李白很孤獨,后兩句還是寫孤獨嗎?難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獨嗎?讀后兩句。同時播放flash課件。
3、學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書),可見這里的“相看兩不厭”(指板書)是誰和誰互相看不滿足呢?
⑵理解“看不厭”:
①看敬亭山為什么看不滿足?──景美
②李白僅僅把敬亭山當作一個景物來看嗎?
(指班上一對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厭,很喜歡;她看你,看不厭,很喜歡。她把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滿足,也把敬亭山當成了──朋友。這山還是死氣沉沉的山嗎?簡直就是有靈氣的神山啊!(在山的簡筆畫上板書: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當作了──神,所以看不厭,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厭,這又是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當作了──神。而神總是“超凡”(板書:超凡)的,神總是“脫俗”(板書:脫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含義。
教師播放flash,總結這兩句的含義:
只有敬亭山和詩人出神地凝望著,互相看也看不厭。
⑷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夜宿山寺》和《望廬山瀑布》,更深地體會超凡脫俗、寄情山水的寫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
危樓高百尺,日照香爐生紫煙,
手可摘星辰。遙看瀑布掛前川。
不敢高聲語,飛流直下三千尺,
恐驚天上人。疑是銀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還孤獨嗎?這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板書:不獨)
⑵品析:
那《獨坐敬亭山》中的“獨”是不是作者用詞不當啊?引導學生理解“獨”是表面的獨,而作者的內(nèi)心并不孤獨。以“不獨”寫“獨”又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板書:表面、內(nèi)心)
⑶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帶著高興的心情讀。
三、表情朗讀,升華詩意
1、古詩是激qing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qing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展現(xiàn)出來。《獨坐敬亭山》看似寫景,其實也在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就讓我們也帶上作者的感情來讀一讀這首詩吧。(播放flash課件,誦讀古詩))
(四)、回顧總結,授之以漁
以前,我們通過老師的講解,同學們的討論,或者是畫詩、表演來學習古詩,今天,我們又是怎樣學詩的呢?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曉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還有畫一畫的方法。
(五)作業(yè)
1、背誦全詩、默寫全詩
2、課外閱讀李白其它的古詩。
七、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一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體會詩中的思想內(nèi)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一、從釋疑入手,運用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畫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詩句。
二、圖文對照讀,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和寫作背景,體會“為何相看兩不厭”,教學中,讓學生猜一猜:詩人此詩在想些什么?這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當時復雜的心緒,品悟詩中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
三、感情背誦,升華詩意,加深學生體會。
《獨坐敬亭山》練習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
3、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師公布本課要進行“詩歌朗誦比賽”,要奪冠軍大家有何絕招?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第一絕招先要把古詩讀正確,請同學們練習──讀對。
2、查自讀情況:
指名讀古詩,誰來指正?
3、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第二絕招把古詩讀流利,小組內(nèi)練習──讀通(能讀流利)。
4、誰來指正?
5、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第三絕招把古詩讀懂,小組內(nèi)練習──讀懂。
6、誰能讀懂?
7、誰比他懂得多?誰來評論?
8、誰虛心向大家請教,說說不懂的地方?
9、全班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10、開始比賽行嗎?
11、奪冠軍最厲害的絕招是什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讀出感情!
方法:
根據(jù)詩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小組內(nèi)練習──讀美。
12、教師引導體會詩人當時孤寂的心情。引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詩的意境。其間可插入一民間故事:
多才多藝的李白被唐朝的玉真公主舉薦入朝為官,后因得罪權貴被罷免。玉真公主以公主之位死諫,無奈皇意已決。玉真公主一氣之下出走敬亭山,落發(fā)為尼,死后葬于此。李白在安史之亂后被赦免途遇敬亭山,聽說此事,感慨萬千,他九登此山,留下這千古名篇。學生不難理解由于李白犯案,朋友遠離他,親人躲避他的孤寂情懷。
13、古詩朗誦比賽馬上開始,請小組選出參賽選手。
14、(播放課件:來自教科書上的插圖和古箏曲《漁舟唱晚》)故事朗誦比賽開始,誰有勇氣第一個參賽?
15、誰來挑戰(zhàn)?誰來評論?
16、公布冠軍,讓冠軍說說經(jīng)驗,其他同學補充。
17、總結方法:
讀對──-讀通──-讀懂──-讀美。
第二課時
1、復習
指名有感情地朗誦《獨坐敬亭山》。
2、運用上節(jié)課學過的方法學習剩下的古詩,繼續(xù)進行比賽。
3、有什么問題需大家?guī)椭鉀Q,教師只在有爭議的地方引導點撥。
4、比賽開始。
5、公布冠軍,述說經(jīng)驗。
【教學后記】
1、這種教法效果還不錯,尤其第一首詩的學習體會使師生收獲頗多。
2、本課第一課時學習前兩首,如預習充分就可以直接進入檢查,甚至直接進入理解的爭論。第一首應讓學生自讀自悟?qū)W習方法,師生共同總結學法,然后用此法學習第二首。第二課時按此法解決剩下的內(nèi)容綽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