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學新詞;
2.初步感知一支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恐龍圖片和小鳥圖片。遼西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圖、小黑板。
2.學生準備:各類恐龍的模型、圖本、信息。字、詞典。
教學過程:
一、出示恐龍圖和小鳥圖,引入課題
1、以前,同學們觀看過恐龍展覽,剛才我們又看到了遲鈍、笨重的恐龍和輕盈、敏捷的小鳥。請同學們將“遲鈍、笨重、輕盈、敏捷”這四個詞語分類,怎么分?為什么?(學生按近義詞、反義詞各分了兩組)
2、同學們,恐龍給人們的印象是遲鈍、笨重的,而小鳥是輕盈、敏捷的,這兩種動物可真是——(板書:毫不相干)。
3、課文就舉出了這兩種毫不相干的動物。那么,恐龍又是怎么進化成小鳥的呢?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讀課題質疑
1、齊讀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
2、質疑
①預習時讀了課題,你產生了疑問嗎?請舉手。
歸納的疑問:
a、恐龍是怎么飛向藍天的?
b、恐龍為什么要飛向藍天?
c、恐龍是靠什么飛向藍天的?
d、哪幾自然段講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e、 是哪一種恐龍?
3、初步釋疑
①通過預習,你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嗎?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用書本上的話。(給一定的時間自由讀課文)。
②范讀、生邊聽邊想。
③分別抽說(說得不對的,全班讀書、爭議、再說)
三、學生學新詞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新詞。
2、提自學要求:學生字的音形,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新詞意思。互幫:不懂的詞意,查字詞典和同學商量。教師巡視,對差的引導。
3、這些詞語中,你有什么要告訴大家的?(學生解釋詞語。)
重點詞語: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飛。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活。本文指白門溪龍(見圖)
不僅……而且 結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進一層)
敏捷:動作等迅速靈敏。本文指一些獵食性的恐龍,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行動迅速靈敏。
五彩斑斕:顏色燦爛多彩。
親緣關系:血緣關系。如:你和爸爸、媽媽或親妹妹,有血緣關系。
后裔: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本文指鳥類可能是小型恐龍的子孫。
欣喜若狂:非常的歡喜快樂。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們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能證明恐龍演化成鳥類,而非常歡喜快樂。
演化:演變。本文指恐龍演變鳥類。
繁衍:逐漸增多
鳥翼:鳥類的飛行器官,由前肢
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4、有哪些詞語,你是不了解,想了解的?(學生問詞意)
5、讀生字新詞(抽讀、齊讀、去掉音節讀)
四、自讀自悟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怎么在你的朗讀中聽出“毫不相干”?
2、出示: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
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
齊讀這兩句話,選擇其中一組說一句話。(讓學生明白這兩句的表達方式是一樣的)。
3、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1)、自讀理解,并小聲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理由)。
(3)、抽說(恐龍種類多,演化成鳥類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準確。演化需要非常長的時期,所以用“漫長的演化”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