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景入境,披文入情——《九寨溝》網絡教學體會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7
九寨溝,中國唯一榮獲“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項國際桂冠的旅游勝地,“中華水景之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見證,一個佳景薈萃、神奇莫測的曠世勝地,一個不見纖塵、自然純凈的“童話世界”。當我從網上看到這些句子的時候,我就急切地想知道,九寨溝到底在哪兒?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它的美到底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這是第一直感,我相信所有人包括我的學生都會和我一樣,有這樣的第一直感,所以我把這些疑問記錄了下來,并且,在網上泡了一整天,瀏覽了幾乎所有的有關九寨溝的圖片,文字介紹,錄像資料,網上評論,將其中的很多內容下載保存,以備自己制作網頁所需。這一天,我好像真的去了九寨溝,真的領略了九寨溝的神奇,絕妙,心中涌動著的是對九寨溝風光的無限神往。我想,擷景入境,我做到了第一步。緊接著,我想象著孩子們看到這樣的畫面,會作何感想?孩子們看到課文——巴金老先生的介紹會如何去讀?披文入情,是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
有了自己的第一感,我在設計教案時,首先將自己受益匪淺的網絡世界的神奇介紹給同學去領略,同時播放畫面,以期學生擷景入境。緊接著,由學生最想知道的有關九寨溝的知識入手,對著地圖介紹其地理位置,名字由來。在學生的練習復述環節,把有關九寨溝的常識性的問題鞏固到位。然后圍繞一個“九寨溝為什么被稱作是童話世界,人間仙境?”的重點問題開始自主讀書與網上之旅。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人們也常說:眼見為實,耳聞為虛。語文是抽象的,課文中的許多內容,需要學生的再造思維來重現。對于風景如畫,猶如人間仙境的九寨溝,幾乎沒有學生親眼見過,只是聽說過其很美,但究竟有多美麗,還需要借助一些最現代的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感受,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課上學生興趣很濃,學習氣氛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交流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緩緩流淌出的,是對九寨溝美麗的贊嘆,神奇的感悟,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可以說,網上沖浪,借助信息技術展示可感的情景,生動的畫面,美妙的旋律,引導學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體驗,為豐富他們的形象感知,增加大腦中的表象儲備提供了無限可能。互動讀書是在領略課文中的風景美的同時,更深刻地去領略課文中的文字美,而文字的美更重要是靠情去支撐的,所以,我所理解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最關鍵在于借助信息技術的擷景入境,語文學科的披文入情,語文課的特點,也當是披文入情。這兩者應當是融為一體的,既要讓學生通過感悟優美的文字領略九寨溝仙境般的美景,也要把領略九寨溝的美景融入到對優美文字的深刻感悟之中。
另外,對一些細節的處理,我想盡量體現語言文字與九寨風景的合璧交融。譬如,對“白練騰空”的理解,我并沒有在網頁制作時,將字面意思輸入電腦,而是借助孩子們經常在戲劇中看到的女演員將又長又寬的白袖子甩向天空的真實畫面,與九寨溝的瀑布畫面并排放在“白練騰空”句子下面,一個是瀑布飛流的壯觀,一個是白練騰空的動感,那種恰到好處的比方既是一種情景再現,又是一種語言文字的絕妙。不需多一字,不需費一言,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再例,“金絲猴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人們窺視”的句子,寫出了九寨溝可愛生靈的悠然,而網頁中為孩子們提供的畫面恰是金絲猴怕生似的偷看的樣子,可愛的孩子們通過為畫面配音的方式將課文的描寫一下子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并表達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網絡的推動作用,不能不說是一種披文入情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