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教學重點是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教學難點是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
對照新課程備課理念,做得比較到位的是:
1、找準切入點,以圍繞課題提出的三個問題(徐悲鴻為什么勵志學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學畫結果怎樣?)為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的重點段落,感受徐悲鴻刻苦學習的精神和為國爭光的高尚品質。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閱讀教學重閱讀、重理解、重感悟、重遷移的層次性。(復習導入——閱讀理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移情內化——主題升華——布置作業這么幾個環節。)
3、注重教學過程中學法的指導,完成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理解“有眼不識泰山”,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理解這句俗語在課文中的意思。教給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理解意思的方法。然后在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中進行實踐訓練。
4、板書設計精當。
(徐悲鴻的反應:受辱立志——勤學苦練——轟動畫屆,突出了重點。
那個外國學生前后語言、神態的對比:無禮嘲笑——震驚鞠躬,由不承認——承認,思考“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從而突破了本課難點。)
5、通過積累愛國、勤勉名言,來升華主題,進一步達到內化的作用。
6、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為了鼓勵學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過更多地渠道學習語文,我還布置實踐性、生活性強的語文作業:搜集有關徐悲鴻的資料,繼續了解這位繪畫大師的藝術人生。在活動性強的作業中實現著在生活中用語文、學語
對照新課程備課理念,做得不夠的地方:
主要是“備學生”意識淡薄。
“備能力特征”沒有,致使在教學過程中,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時,出現了斷層,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提出問題理解意思的方法。也就是說,自己想得美,但學生沒有做到,原因就是課前沒有很好的根據學生的能力特征,進行優化教學設計。
“備情緒”也沒有。其實,情緒因素,是備課環節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在教學設計中,我沒有把學生學習情緒調整到比較理想、十分高漲的狀態,“移情內化”環節也有些不到位,讓學生說你從徐悲鴻身上學到些什么?整個課堂氣氛很低落,給我的感覺是“升溫不夠”,也就是還沒有達到真正內化。原因就是在備課過程中,純粹沒有考慮這一點。
由“借”談起——《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課文本身就是一種現成的資源,我們在引導孩子們理解它的同時,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學過程更流暢,效果更理想。《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講述的是青年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教學中,我是這樣“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