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課時) 《春日偶成》(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含板書設計) 調整修改 一、復習導入 1、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江南春》,我們一起來背一背。 2、在這美好的春光里,你們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風箏、……) 3、師:熱情的春姑娘向大家發出了這么多邀請,北宋有一位大詩人程顥也加入了春游的隊伍,并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春日偶成》。 4、這位大詩人就是程顥。出示:程顥(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他與其弟程頤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他們的學說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他的詩大分為兩類,一類是申述理學宗旨和描寫山水閑居生活。 5、這首《春日偶成》應該是屬于——描寫山水閑居生活的。齊讀詩題,解題: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們可以組一個詞——偶然,成在這里的意思是?(寫成)詩人為什么會偶然寫成這首詩呢?(詩人看到美麗的春色,偶然生出靈感,詩興大發,寫成了這首詩歌。) 那誰能連起來完整地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詩人看到美麗的春色,偶然生出靈感,詩興大發,寫成了這首詩歌。) 二、范讀正音,讀出韻律。 1、 要學好一首詩,首先得讀通讀準,這首詩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這難不倒大家。其次,詩歌詩歌,就像唱歌一樣,還得讀出節奏韻律。(板書:讀出韻律)下面聽課文錄音來讀一讀,同學們可以根據老師的朗讀來試著畫畫節奏。 2、 聽錄音讀,自由朗讀。 3、 指名讀,相機正音。 4、齊讀。 三、讀出畫面。 過渡:詩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會偶然有了靈感而詩興大發呢?我們讀詩還得讀出畫面。(板書:讀出畫面)我們首先來讀讀詩的一二兩句。 1、品讀一、二句 可以緊扣詩句中你讀來最有感覺的字詞,試著展開聯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記號,一會我們一起來交流。(出示學習目標:細細品讀前兩句詩:1、緊扣詩句中你讀來最有感覺的字詞,試著展開聯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2、圈畫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們已經讀了這么多遍了,更能夠走進詩歌所描寫的畫面。哪位同學來給我們描述一下。 (2)、來到郊外,你只看到了這些景物嗎?你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遠處的連綿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見底的小河中魚兒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戲,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腦袋,樹上的黃鸝鳥在歡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解詞:傍:靠近。 隨:沿著。 過: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這是一個象形字。 (4)、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描繪嗎? (春光明媚、姹紫嫣紅、風和日麗、鶯歌燕舞、草長鶯飛、春光明媚、姹紫嫣紅) (5)、能把這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門,天上的云淡淡的,風輕輕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叢綠柳之中,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前面河邊了。) (6)、看著大家描繪的一幅幅畫面,老師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進了古詩,展現了你們的豐富的想象力,并融進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是呀,淡淡的白云,輕輕的春風,鮮艷的花朵,依依的綠柳,都在近午的暖融融的日光里,營造成了一種大好春色,怎不令人怡然生愛?真美,把詩句讀一讀,能讀美嗎? 四、讀出情感 1、品讀三、四句 (1)、讀詩除了讀出韻律、讀出畫面,還要讀出情感來。(板書:讀出情感)請你細細品讀三四兩句詩,從中找出最能表現詩人當時心情的一個字。(樂) 大詩人程顥整天忙著研究學問,就像我們整天學習一樣,今天他為什么會這么高興呢?看書上的插圖,他笑得那么燦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嗎? (他看到景色很美麗,所以微笑!、他感到難得的輕松愉悅,所以笑。這是一種難以言傳的內心快樂,偷著樂。) (評價:你們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見地,不僅豐富了詩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進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當時的人們理解他的心情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 解詞:時人:當時的人。 識:知道、理解。 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還有哪幾種稱謂嗎?臺、吾、余、印) 謂:認為。 偷閑:忙里偷閑。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 (人們不知道此時我的心里是多么快樂,還以為我是在學年輕人的樣子,趁著大好時光忙里偷閑去玩耍呢。) 是呀,因為詩人平時忙于講學,整個心思用在了傳經布道上,哪有閑暇賞花觀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門散散心,適逢風和日麗,花香柳眉。作者這份癡迷的模樣,如癡如醉,簡直返老還童一般,別人怎么不認為他是一個老孩童——將謂偷閑學少年。 (3)、能讀出詩人的這種快樂嗎?(指名讀,齊讀) (4)、小結:這首詩一、二兩句寫景,三四兩句抒情,表現了內心讀后的歡樂情懷,有景有情,可以說是——情景交融。寫詩如此,我們平時寫作文也是如此,在寫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心情。 2、對比感悟。 編寫教材的學者對于每一篇課文的選擇和編排都有著獨特的用意,可以說是匠心獨運。回顧一下我們上學期所學的24課《古詩兩首》:《元日》和《江雪》。它們有著相同點,那就是都是描寫冬日的景象,但又表達著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熱鬧中蘊含著王安石對于推行新政的一種理想與期盼;《江雪》在孤獨寂寞中寄托著柳宗元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懷。 與《春日偶成》編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覺得這兩首詩又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呢? 請小組四個人合作討論,然后請一位代表來表達你們一組的意見。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總結:是呀,一樣的春景,兩樣的心境,同樣是將春景描寫得如此美麗,但前者流露著對南朝滅亡的惋惜,一種傷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則將自己的快樂表達得淋漓盡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讀出詩人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來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繪和歌頌的對象,今天老師也從中擷取了我自己喜歡的兩首描繪春天的詩,請你們自己來讀一讀。參照學習古詩的步驟,看看你們能從中讀出什么樣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聞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所以第一首應是表達了詩人濃厚的思鄉之情;第二首表達了詩人深摯的惜別之情) 六、課后作業: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可以用詩、用畫、用歌來表達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這首詩就很是喜歡:“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那綠的草,紅的花,歡快的鳥帶給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輕輕的風,每個字都浸透的美的體味。詩人用精煉而淺顯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卷。這一美景,不僅成為詩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感動了生活在當今快節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這首詩讓我深深地沉醉在了這個美麗的場景,沉醉于這有著無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沒有上過古詩的公開課,這次也算是個挑戰吧。結合學校“互動課堂,學成導航”的教學模式,我在此課設計了三個主要的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 一是通過品讀一二兩句詩,讓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詩歌所描寫的畫面。在這兩句中,詩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點染,就勾勒出風和日麗,色調和諧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領神會,入其境中。 我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讓他們的思維自由馳騁,緊扣其中的關鍵詞,用文字描繪出這樣一幅美麗的畫卷。確實不能低估學生的實力,他們所描繪的畫面讓我非常驚嘆,這也就為體會詩人的“樂”鋪設了很好的感情基調。 二是讓學生由景入境,揣摩詩人內心的快樂。讓學生緊扣一個“樂”字,用“時人”的誤解來映襯內心的歡樂,用“偷閑”來體會詩人望白云,迎輕風,流連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態,讓學生反復品讀,反復吟誦,讀出了一個如頑童的老人,讀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讓對比讀詩。借鑒上學期學過的《元日》與《江雪》兩首詩的對比,讓學生揣摩編者將《江南春》與《春日偶成》歸于一課的用意。由于有了前兩首詩異同之處的范例,學生們自然就比較容易地讀出了這兩首詩的異同之處,不僅更深刻地體會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更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為今后的自主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雖然順利地完成了40分鐘的教學,但自我感覺并不是很好,覺得這節課還存在著很大的遺憾。 1、忽略了學習詩歌比較重要的“明詩意”這一環節。詩歌不是白話文,其中總有較多的詞語是學生不能明確理解的,如果讓他們共同探討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為一節公開課,總想讓每個環節都順利地“走過場”,于是索性就將這一環節淡化了。想在想來,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學生雖然粗略地明白的詩歌的意思,但是對于其中幾個生僻的字還是一知半解,并沒有真正地學會這首詩。其實,當學生出現迷茫時,我應該給予他們正確地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效率。 2、不能正確地對待學生學習環節中出現的錯誤。當學生把“傍”理解為“傍晚”時,我應該讓學生再去讀“近午天”這幾個字,這樣學生自然就不會再出現這種理解的錯誤。其實,課堂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出現錯誤的過程,而作為一堂公開課,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暢”,忽略了學生是一個個有著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知識的“探索者”,沒有很好地定位自己與學生的角色。 3、“導航學習”流于形式。四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努力地牽著他們的手在走,特意設計的幾個環節也避免不了“牽”的套路。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語言上,都是努力地引著他們往自己預設的答案上走,并沒有真正放手讓他們自主學,自主探究。 其實,要真正做到“互動課堂,學成導航”,感覺教師要做的前期工作還有很多。其中正確的引導學生預習就是一個很大的前提,否則學生對于所學的內容還是比較迷茫的。其次,還要對班上的學生恰到好處地分成學習小組,選好組長。同一學習層次的學生分成一小組利于他們的交流,容易產生思維的碰撞,但不利于后進生的進步。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分成一小組有利于后進生的前進,但他們幾乎就沒有發言的機會,容易造成小組內的“一言堂”。而且,如何來檢查既定目標是否實現,當課堂上出現不同的見解時,我們老師會不會讓他們 真正地暢所欲言,會不會正確地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鐘夠嗎?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到實踐中探索,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