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第2課時)教學設計
8.三顧茅廬(第2課時)學習目標:
1.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學習思路:
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贊美誠。
學習準備:
cai課件、《練習紙》等。
預設過程:
(一)啟迪,方言逗樂暖誠意(課前)
1.同學們,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嗎?(學生說我叫肖紹國)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從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于觀察)你們應該怎么稱呼我?(學生說肖老師)是朋友就應該直呼其名,我叫——(肖紹國)誰來叫我的名字?(如果沒人叫,教師說一句諺語:老虎趕車——沒人敢)(指名學生叫肖紹國)(教師接——哦,在這兒,我給大家上課來了;到!并作立正狀)
2.同學們,知道我來自哪兒嗎?(湖州)想不想聽聽湖州話?(想)好!我說一句,你先猜猜是什么意思?再學著我說一說,好不好?
教師說——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樂!(純正的湖州腔)(學生猜、學)
知道我為什么這么快樂嗎?(學生發話)(跟這么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別是看到你們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當然是件快樂的事)
好了,你們能不能說一句衢州話,讓我也來猜猜、學學?(學生說衢州話,教師學猜、學)
3.看來說好普通話可真重要,大家都說普通話,五湖四海的人們才好溝通。同學們,我們大家都互相認識了,可以開始上課了嗎?(好!上課!同學們,你們真可愛!)
(二)感覺,第一印象落誠意
同學們,上節課在你們語文老師的幫助下,大家已經初讀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那么,劉備“三顧茅廬”給你留下什么印像?
(學生說話:禮賢下士、求閑若渴、真心誠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學生一開始說出“禮賢下士、求閑若渴”等含義比較深刻的詞語,到不了“誠心誠意”上去,教師導:這個詞語用得好,文縐縐的,你從哪兒找到的?我怎么沒有發現,你真會讀書!——劉備的“禮賢下士、求閑若渴”都來自于他內心對諸葛亮的一片誠意!還可以用哪些詞語形容劉備?——“誠心誠意”)
(方案二:如果學生一開始說出“誠心誠意”,教師先板書“誠”,繼續讓學生說其它的詞語,總結:是呀!劉備的“禮賢下士、求閑若渴”都來自于他內心對諸葛亮的一片誠意!)
(板書:誠)
(三)鎖定,揣摩對話悟誠意
1.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想讀嗎?(想)好!請大家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2.最能體現劉備誠意的語句有好多處,誰先來讀?
3.多平臺交流——
a.師生對讀——預熱
當一學生讀到以下這組對話時:(大屏幕出示)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
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1)你是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劉備的誠意的,很好!
——(看學生把感悟點落在哪里)
方案一:
◇若學生一上來把“胡說!”一詞讀得不錯,教師則啟:你這個“胡說!”讀得特別有味道,你為什么要這樣讀?(我要讀出斥責的口氣)——你們知道劉備和張飛是什么關系嗎?(學生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教師評:你了解的真多!)——是啊,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其:“求賢心切,一片誠心”,(學生接話,教師點著黑板上的“誠”)誰來用斥責的口氣讀讀這句話,體會體會劉備當時的心情。(指名一學生讀)——你們注意到這句話后面的標點了嗎?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就是非得——劉備出馬,(學生接話)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學生接話),誰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這句話。(再指名一學生讀)——若學生把“大賢”一詞讀得不錯,導——我覺得你“大賢”一詞也讀得不錯,為什么要這樣讀?(學生說話)是呀!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劉備的那份誠心、那份敬仰(齊讀劉備的的話)——在劉備眼中諸葛亮是“大賢”,而在張飛眼中諸葛亮只是一個——“村夫”,(學生接話)誰來讀讀張飛的話(指名一學生讀)誰能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猛張飛”的感覺?(再指名一學生讀——真不愧為“猛張飛”!)——來,我讀張飛,你們讀劉備,我們來進行一次對話。(分角色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