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依據“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培養創新意識為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后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簡要復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范例合作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時安排:三課時完成教學,每課時的重點分別為讀、編、演。
教學過程:
一、緊扣“誠意”,質疑導讀
1、課題質疑,初知大意
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可能提問:誰三顧誰的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結果怎樣?)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而后用一句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說得完整、連貫、有條理。
“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由此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2、重點質疑,讀中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
(2)圍繞“誠意”,品讀明意。哪些詞句體現出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呢?把你的學習成果與同學交流一下。(學生思考后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隨機指導)
△可從劉備的語言方面來探究:如稱孔明為“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度謙恭,很有誠意。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著重表現了劉備的“誠意”。
△可從環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數九寒天”“冒雪”等詞體現出劉備決心大,心意誠。
△可從張飛的態度方面加以探究:張飛的魯莽反襯出劉備的謙恭與誠意。
教師小結:理解人物形象,不僅可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入手分析,還可以從環境描寫、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等方面來理解。
這一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讀議議,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真正做到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
3、賞讀復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再次感受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
(2)復述課文。教師問:如果有人要你講“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可以怎么講?(引導學生討論,教師不作評論。)今天我們學習抓重點詞復述故事,你認為應該重點抓住文中的哪幾個詞來講?討論后,請學生用上“仰慕、急切詢問、冒著風雪、下馬步行、恭恭敬敬、趕緊下拜、三顧茅廬、輔佐”等詞語,簡要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