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設計
問題提出: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用教材來教,如何更好地、更高效地利用這個“例子”,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往往不知道該怎么做。
就一般方法而言,可以“文字內化”,或者“角色體驗”,再或者“情感熏陶”。今天,就《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教學,我想嘗試一下“教材重組”。
教學分析: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審視一下課題,你會發現,“樟樹”二字前面的定語很長,是“故居”前的,還是宋慶齡女士的故居前的,這就注定這不是兩棵普通的樟樹,或者說,這兩棵普通平凡的樟樹,已經有了作者賦予它們的特殊的含義。
“故居”,似乎一些有名的人以前居住過的地方,才會稱作“故居”,這個詞有些歷史的意味,又有著一些距離感;我們普通人以前住過的地方,會稱作“老家”,“老宅”,很親切,很靠近。“宋慶齡”,一個高貴的名字,屬于需要心靈仰視的那一種。
再看作者的文字,簡單、樸實,于淡淡的敘說中,彌漫著一種情感。課文的四、五兩個自然段,是對樟樹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對應著人來讀的話,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
教學時,我將四、五兩個自然段抽離了出來,做了一次教材重組。思路:由題切入:從課題上看,課文主要寫什么?——感受樟樹的可貴——感受人與樹的關系——再生疑:為什么課文還要寫其他的內容?為什么課題不直接寫“樟樹”?——讀懂人——領悟寫作特色:借物喻人。
我想,這個思路再一次印證了我的一個教學主張:順應文本形式和內在文脈來進行教學設計,當教學的思路和文章的寫作思路或者情感抒發的路徑相一致的時候,那么,就會自然天成,就會不教而教。
設計過程:
情境研討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
3、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
4、初步知道文章的寫作特色:借物喻人。
情境研討過程:
一、感受樟樹的可貴
1、揭題后問: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從這個課題,你能一眼看出課文主要內容寫的是什么嗎?(樟樹)
2、你對樟樹有多少了解?
學生交流對樟樹的認識;教師提供相關資料簡介。
3、課文是怎么來寫樟樹的呢?學生大聲讀課文4—5自然段,要求:大聲朗讀,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
4、正音:稠密、蓬蓬勃勃、繁衍后代,并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稠密:“稠”和“密”同義詞的構詞方式,意思和兩個構詞的字相近;蓬蓬勃勃:我們一般用這個詞來形容什么的?草木等植物,生命力很旺盛;繁衍后代:找同義詞“繁殖”。
5、默讀4—5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么?可以用筆圈畫。
6、交流提煉板書:枝干粗壯、樹葉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發香氣
7、樟樹的這個特點,你比較喜歡哪一個或哪幾個?把文中描寫這個特點的語句好好讀一讀,品味一下,想一想,你為什么喜歡?
8、學生交流朗讀,交流重點:香氣永存——可貴
9、師小結:這兩段文字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語言干凈,已經是一篇比較好的介紹樟樹的文章了,可它卻是我們課文的一個部分,課文其他部分到底還寫了什么呢?
設計意圖: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為作者重點描述的兩棵樟樹的形象,我們要在教學時作重點突破。首先從文章的鋪敘中,提煉出描寫要點:枝干粗壯、樹葉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發香氣。這是從大量的描寫中“讀出一條線” 的讀書方法,即概括、提煉的能力訓練。然后,再回歸到語言文字,進一步品味兩棵樟樹的特殊之處,不僅是在概括、提煉之后,從理性提煉回歸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語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樹和學生的情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在認同式閱讀的同時,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讀等方式,也建立起對樟樹的情感,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