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教案
一、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教材第七冊第十單元圍繞“金錢”這一主題來安排了三篇主體課文,其目的是讓學生對金錢有正確的觀點。《一枚金幣》是一篇格魯吉亞童話,講述了一個辛勞一輩子、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心痛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給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告誡人們一切獲得都要靠自己去親手創造,靠勤勞去獲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也說明父母不能嬌縱孩子,要教育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課文有兩處“受不了了”,前處是老人眼見長大成人的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兒子看見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被羞辱,傷心與氣憤使他難以忍受。課文的重點要放在最后這層意思上,體會兒子“受不了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
二、學生分析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的疼愛、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在物質上總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因此在他們心中,毫無“錢來之不易”的概念。花錢大手大腳,東西不珍惜等現象比比皆是。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希望學生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
通過本期的預習指導和練習寫自讀筆記的訓練,大部分學生能夠主動預習課文,并且在讀書時能夠提出一些問題并思考。
三、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
2、疲力盡”等詞語中課文中的意思。
3、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能簡單說說自己學習課文后的體會。
四、預習要求:
1、讀課文,繼續做自讀筆記。
2、想一想,自己的壓歲錢是怎樣支配的,自己有沒有親自去掙過十元錢。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識字、寫字,理解部分新詞。
2、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順序,練習復述。
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會并回答老人為什么“受不了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帶有零花錢的孩子舉手?這些零花錢是自己掙的請把手放下。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格魯吉亞童話也是“金錢”有關。
出示課題:一枚金幣,學習生字“幣”
二、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語:
一枚 發瘋 火爐 曉得
筋疲力盡 辛勤 省吃儉用 花錢如流水 (后三個說說詞義)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你能用上面什么詞語形容人物的性格?
兒子不光花錢如流水,而且還很懶惰。
書空生字“懶、惰”,說說這兩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再理解詞義。
三、初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順序。
1、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兒子卻花錢如流水還懶惰。這一對比,矛盾就產生了,于是他希望兒子(也學會掙錢,由學生回答。)
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書:起因:要兒子去掙錢
2、根據起因我們可以推知經過是什么?結果呢?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經過:兒子去掙錢?(是兒子在掙嗎?因此我們先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