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紐扣”的房子》說課設計
一、開門見山“說課題”
我所說的課題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的第三篇主題課文《“三顆紐扣”的房子》。
二、把握課標“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三顆紐扣”的房子》這篇課文選自意大利童話。故事記敘了木匠三顆紐扣做了一間很小的可以推動的房子到外地去謀生。晚上,遇上了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前來求助避雨的人接二連三,他來者不拒。國王受到了啟發,決定放棄王位,拉著小房子周游全國,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篇童話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愛心雖小,卻能溫暖眾生。
這篇童話故事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故事情節雖然不是起伏跌宕,但發展層次清晰,重復的情節,重復的語言,刻畫出窮木匠純樸、善良、美好的心靈。把好人的心雖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地揭示了出來。
2、說“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認識本課的1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發展的順序和故事情節。
(3)通過讀課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領悟概括課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養學生見困助人的愛心。
(4)以演帶讀,引導學生改編課本劇,揣摩人物性格,演繹劇情。
3、說“重難點”
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的理解水平,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
通過讀課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領悟概括課文中心意思,培養學生見困助人的愛心。
三、促進發展“說教學方法”
1、自讀自悟法:語文教學需要書生朗朗,也需要沉思默想。本文淺顯易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
2、表演法:表演是孩子們喜愛的一項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將童話故事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內化故事情節,體會感情。
四、突出主體“說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的情境渲染,能夠巧妙地將學生帶進文本的情感世界中去,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因此,課伊始,我就出示課件:屏幕上,一間用栗木做的可以滾動的小房子,里面住著一個木匠,還放著一吧錘子和一個刨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你能給大家描述一個這座房子的樣子嗎?想不想知道關于這個房子的故事呢?”(學生的閱讀期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此時,老師便順勢而導:意大利的羅大里就給我們帶來了“三顆紐扣”的房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板書課題:“三顆紐扣”的房子)
(二)初讀童話,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試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通的句子就多讀幾遍。(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生字新詞都會認讀了嗎?誰想大聲讀一讀?(指名讀,評價,糾正)
3、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三顆紐扣”的房子有什么特點?
4、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答案。(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