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紐扣”的房子》第二課時說課設計
一、我的教材觀:
《“三顆紐扣”的房子》是一篇意大利童話,故事記敘了木匠三顆紐扣做了一間很小的可以推動的房子到外地去謀生。晚上,遇上了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前來求助避雨的接二連三,他來者不拒。國王受到了啟發(fā),決定放棄王位,拉著小房子周游全國,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篇童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愛心雖小,卻能溫暖眾生。這篇童話寓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發(fā)展層次清晰,重復的情節(jié),重復的語言,刻畫出窮木匠純樸、善良、美好的心靈。把好人的心雖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本文篇幅較長,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從第一自然段到“一躺下就睡著了”。寫窮木匠拉著自己做的小房子在青翠的大草地上過夜。第二部分從“一會兒工夫”到“就給趕出了王宮”。寫整晚上有人求助到小房子避雨,窮木匠來者不拒。第三部分從“天快亮的時候”到“汽車由國王騎馬護送著開進首都”。寫天亮后,國王受到啟發(fā),并幫助了這群貧困的人。第四部分,即最后一個自然段。寫窮木匠又做了一間跟先前一模一樣的小房子。課文中有一句概括全文的句子:“人的心只有拳頭那么大,可一個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發(fā)人深醒,給人啟迪。根據(jù)教材特點,編者意圖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本課共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能認識本課的19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初讀課文,理清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和故事情節(jié)。我選擇第二課時,我確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①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愛心雖小,卻能溫暖眾生的哲理。”②以演代講,引導學生改編課本劇,揣摩人物性格,演繹劇情。教學重難點為: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愛心雖小,卻能溫暖眾生的哲理。”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教學的需要,我準備了如下教具:多媒體課件、故事中人物的頭飾。二、我的教法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如下教學方法:1、情境引趣法。情境教學法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生動的場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緒。教學時,我通過童話中的情境進行復習,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想象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2、品味重點詞 、句、段,理解寓意。主要通過讓學生找出文中最感動的句、段,在交流、理解、感悟中充分體會寓意。3、朗讀感悟法。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讀如同給作品以生命。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邊自由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齊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議,讀中悟,充分感悟課文寓意,達到入情悟義的效果。三、我的學生觀:古人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具體方法如下:1、自主探究法。課標指出:要給予學生充分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學中,我通過問題:“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段,談談體會。”,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感悟、領會。2、表演體驗法。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演課本劇,在換位體驗中,以求達到情感的共鳴,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性格,加深理解寓意。3、想象創(chuàng)新法。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的是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的最后,我讓學生續(xù)編《國王與小房子》,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延伸。四、我的教學程序:我的教學程序分為五個部分:(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著名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重重地敲在學生的心頭上,激發(fā)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首先,在課的一開始,我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三顆紐扣的房子》,理清了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和故事情節(jié),這節(jié)課三顆紐扣的房子又與我們見面了。(多媒體出示三顆紐扣的房子)目的是以生動、形象的童話情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緊接著,我相機進行復習:這房子里都住了哪些人呢?讓學生自由暢談。這樣,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同時也達到了復習的目的,學生也就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課文情境中。(二)品讀課文,理解寓意。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設計問題:“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句、段,讀一讀,說說體會。”給學生充分自主的時空,在自主探究中充分體會窮木匠那顆善良的心靈。這不僅尊重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同時了符合了長篇閱讀課文的一般教學規(guī)律。其次,我讓全班學生交流:最感動的句、段,說說體會。著名作家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情感得到釋放,想法得到盡情表達,窮木匠的美好品質也就體會得淋漓盡致,課文的重難點也就突破了。 接著,我讓學生動動筆,畫出“能概括文章內容的中心句。”這時,學生輕而易舉,就找出了中心句:人的心只有拳頭那么大,可一個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最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朗讀,讓他們互幫互助,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同時也為下面的表演作鋪墊。(三)角色表演,情感升華。新教材觀認為教材是潛在的文本,只有師生與教材文本對話融合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文本,這樣就確立了文本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教材是一本“學本”,重在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創(chuàng)造,強調對話過程,最終學會對話和創(chuàng)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準備了人物的頭飾,讓學生小組合作演課本劇,通過“學生小組試演——全班匯演——師生評議——說啟發(fā)”這一系列活動,把教學一步步推向高潮,讓學生完全融入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就是國王,是那個樂于助人的窮木匠,是那些需要幫助的無家可歸的人。真正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到窮木匠那顆博大、純樸的愛心,以此達到指導學生自己的行為。(四)聯(lián)系生活,拓展情感。師:這節(jié)課,我們從“三顆紐扣”的房子感受到“三顆紐扣”那顆善良美麗的心靈,也知道了一個人的愛心雖然很小,卻能溫暖眾生。同學們,那你今后應該怎樣向窮木匠學習呢?讓學生自由談談。目的是以簡潔的語言總結全文內容,同時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領域,更深入地走進木匠的心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五)課后練筆,延伸情感。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說:“學生閱讀課文,既是課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課文信息的加工者,總會以各種形式繼續(xù)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現(xiàn)著作品的價值。而這一切又有賴于想象的參與”。 因此,本課的作業(yè),我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練筆:“故事的結尾是國王坐在小木屋,巡視全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們。你認為國王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國王做了什么嗎?請你續(xù)編《國王與小房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兒童眼里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奇妙面神秘的。想像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國王展開想像進行習作,不僅誘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沖動,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總之,愛因斯坦過: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后,還剩下什么樣的素質。相信這堂課對學生心靈的影響,不只是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