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圖》教學實錄
一、教材分析
本課用生動、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學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時,文本產生的特殊年代,還賦予了文本自身獨特的人文內涵――本文寫于1962年,當時我國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歉收,人們都期盼豐收年的到來。因而,一場及時的大雪也給膠東半島上的人們帶來了吉祥、幸福和喜悅。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大多十歲左右,他們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在學習活動中他們思維活躍,接受事物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有所增強,能努力探索問題的結果。在言語發展水平由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過渡。小學四年級以后,他們的書面言語水平逐步得到發展。閱讀能力也由朗讀向默讀發展。
三、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時,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教學目標
1.隨文認識“瑞雪、膠東半島、驟然、彤云密布、萬籟俱寂、咯吱、嗬、極目遠眺、粉妝玉砌、擲雪球”10個生詞,達到正確流利地認讀,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感知詞意。
2.學習書寫“簌、籟”,做到寫規范、正確,同時滲透寫字習慣的養成教育。
3.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
4.抓住描寫雪后美景的語段,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補充材料(謎語、詩歌《星雪》)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謎語,想不想讀一讀、猜一猜?
師:課件出示
(謎語: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萬片,亂入梅花看不見。)
師:雪花給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1:雪花很白!
生2:雪花很多!
生3:雪花很頑皮,很可愛!
生4:我很喜歡雪花!……
師:我和小朋友們一樣也很喜歡雪花,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打開課本104頁,走進《瑞雪圖》,去看一看那里的雪花,那里的雪景。(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優美的音樂,有趣的兒歌,激發了孩子的興趣,使師生對話順暢進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
師:在同學們讀課文之前,老師還想教給同學們一個讀書的“小竅門”呢?想不想看一看呢?
生:想!
師:課件出示“我的讀書小竅門”
我的讀書小竅門:
1.認真讀課文,試著把課文讀通順,難懂的地方就多讀幾遍。
2.讀一讀,想一想,這一場雪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在書上標一標,畫一畫!
看看誰最棒!
生:自由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引發學生獨立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自主識字的能力。重在感受體驗,整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