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和《暮江吟》教學反思
《鳥鳴澗》和《暮江吟》教學反思
古詩文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常常是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云云,學生自讀感情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因此,我在教學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執著于個體感受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并不將詩文“解剖”的支離破碎,并不“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而是堅持粗講。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
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于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三、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教“月出驚山鳥”這詩句,我緊扣“驚”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山中春夜的月出、鳥鳴,顯示出了春澗的極度靜謐和純凈之病美。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消然東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