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
《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
本文是風格雋永的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針對課文的這一特點,我運用了形式多樣的讀來品味詞句,進而突破難點。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家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閱讀中去感悟作者內心的情感。
1、抓語言文字,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我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重視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揣摩語言所傳遞的美好情感,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扣住課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我沒有按常規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意思,而是先設疑,然后在學生充分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在學生已經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再來理解課題意思,使之水到渠成。
3、教學設計的最后,我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全方位地開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對文本的感悟與演繹中來。
喚醒無意注意 課堂精彩飛揚
黃秋花
無意注意也就是不隨意注意,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點所引起的、沒有既定意圖的、不需特別努力的一種注意狀態。在我們的教學中,對于課文中的重點部分或文中的精彩絕妙,教師絞盡腦汁,繪聲繪色地向學生講解,教師口干舌燥又疲憊不堪,可學生往往如蜻蜓點水一樣一掠而過,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上,如能設計一種新穎的教學環節,喚醒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往往會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呢!
《花之詠》是新課程北師大版第八冊教材第三單元一篇借花喻人的文章,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作者和花融為一體,包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的課題“花之詠”實際上就是“詠花”。那么課題是不是也可以改為“詠花”呢?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結合課文細細一想,就不可以了。因為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花的心聲:“我是一句話”“我是一顆星星”……這是花兒自我歌唱,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這是“花之詠”的本意。而“詠花”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贊美花,這與課文內容是不相符的。如何幫助學生領會課題的精妙呢?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處理得好了,能起到“牽一而發動全身”的作用。
在教學本課時,我先是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詠花”。這下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同學們在下面竊竊私語,就連藝東同學(是后進生,平時對學習產生了厭倦)也積極參與討論。一會兒,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指出老師把課題寫錯了。于是我就順水推舟,問學生那怎么寫。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花之詠”。這時,我又在旁邊寫上“花之詠”。并故意裝作難為情地說:“我覺得也可以換題啊!你們認為呢?”學生聽后,立刻對改題非常感興趣。看到這一情景,我開始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探究、交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