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堅持不懈的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二、教學目標:
1、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挑山工話中蘊含的哲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學習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難點:用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提問:《挑山工》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自主學習
1、指名讀,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先寫挑山工的樣子:肩搭扁擔,挑著"沉甸甸的物品";接著寫他們的動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只胳膊有節奏地"一甩一甩",再寫他們登山的路線--折尺形。
好處:不損壞東西,還可以省力氣。
追問:有什么缺點嗎?
這樣登山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
3、讀第2自然段,說一說"我"的疑問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遠,速度慢,反而領先于游人。
4、讀文體會二者的不同之處。
三、質疑
1、默讀思考:從這一段中找出"我"與挑山工登山的過程中,都是怎樣登的?挑山工在哪兒超過了"我"?
(學生邊讀邊勾劃書中有關的句子。)
2、指名讀,其余同學再認真思考一次。
3、匯報。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齊走)并很快超過了他。可是在"回馬嶺"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頭。最后,在極頂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頭。
(教師邊聽邊板書要點。)
4、追問:挑山工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頭?從哪兒知道的?
①讀挑山工的話,考慮一下他講了幾個意思?
②分析。
(聯系實際說說這些話的含義。)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著目標 不想目標
步步扎實 總停下來
一個勁兒往前走東看西看,玩玩鬧鬧
作者用親身經歷解答了疑問。
四、交流釋疑。
1、齊讀,思考:
"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匯報。
這幅畫體現了挑山工一心向著目標,不停地前進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遠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話激勵自己。
▲教學小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扎實,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板書設計 :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著目標 不想目標
步步扎實 總停下來
一個勁兒往前走 東看西看,玩玩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