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讀書的“大眼睛”
[設計理念]《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是一篇夾敘夾議的說明文,語言平實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全文圍繞著一張曾經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照片展開,介紹了拍攝當時的情況和照片發表后引起的巨大反響,展示了貧困地區兒童在學習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仍然渴望讀書、渴望求知的強烈愿望。對于生活在比較優越環境下的城市孩子極富教育意義。本文的教學過程,教師力爭體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師努力以文本為依托,圍繞文本和照片,在學生、文本和教師之間展開深層對話,在課堂上盡量做到“用心靈去觸動心靈”。通過在課堂上設計不同形式的讀,從字里行間品味對“渴望讀書”的“感動”,感受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同時努力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聯系廣闊的社會生活與大量的背景資料,再加上恰當使用多媒體,揣摩大眼睛的獨特魅力,感受貧困地區兒童渴望讀書的強烈愿望,和在重重困難中堅強求學的意志,最終讓學生對文本初步形成屬于自己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點,并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小姑娘克服困難讀書的堅強意志和對學習機會的珍惜。
3.激發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展開聯想,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珍視學習機會和條件、關愛他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感受“大眼睛”的特點,并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小姑娘渴望讀書的堅強意志和對學習機會的珍惜。
2.激發學生結合課文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展開聯想,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教具準備ppt]:希望工程的相關資料。
[課前準備]
查找關于“大眼睛”的資料,了解“希望工程的情況,了解貧困地區孩子求學的一些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上節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課外查找背景資料,我們知道了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蘇明娟。還知道了這張極具感染力的照片是在1992年由《中國青年報》的記者——解海龍拍攝的。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著記者解海龍一起走進大別山去了解山里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二、品讀“大眼睛”的內涵
1. 默讀課文第一段。讀完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誰來用最簡潔的話說一說照片的來歷?
(引導學生說出這張照片從哪里拍到的?山里的孩子上學條件是怎樣的?等等。)
2. 再讀課文,并談談當你知道這張照片是這樣拍到的以后,你對小姑娘的這雙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嗎?能否描述一下?(師: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這雙大眼睛的。)
學生談感受,讀句子。師:能給蜿蜒換一個詞嗎?(崎嶇、彎彎曲曲、狹窄……)師:這段話中出現了因為,那就應該有——“所以”。誰能用上“因為”、“所以”,再來說說這段話。
這個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堅強,不管刮風下雨,她總是按時到校)學生談感受,讀句子。
你是一種什么心情?你能讀出來嗎?
3.請同學讀這幾句話。
們對讀書的渴望,用“____”畫下來。3.在旁邊簡單寫寫自己讀后的感受)
(1) 朗讀課文2-5自然段,邊讀邊畫出作者聯想到的內容,然后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