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花之詠》 需要勇氣
去年公開課講了《花之詠》,課后經(jīng)過大家的評議,自我感覺不是太好。 特別是同學科的 一位老師告訴我 作者是位盲人時,我覺得無地自容,好像自己精心備了幾天的課被全盤否定。雖然事后不斷地鉆研,但覺得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已不具說服力。
今年在同學科集體備課時,我首先自我批評:我去年沒有結合作者的實際背景去滲透領悟本文的中心。可內(nèi)心卻一直想把背景搞清楚......恰巧那天遇見陳老師,再次詢問作者是不是盲人?得到的答案仍是作者正是因為盲人才寫的這篇文章。我迷惑不解但無力辯解......無奈教材資料翻了一遍又一遍,網(wǎng)頁翻了一張又一張.......最后經(jīng)我們四年級組搜集、五年級判斷,一致認為著名黎巴嫩是人紀伯倫不是盲人,他所謂的光明指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為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作品文韻優(yōu)美、含蓄,借花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必須結合作者背景去理解:
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xiāng)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chuàng)辦《真理》雜志,態(tài)度激進。1908年發(fā)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杰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qū),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并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經(jīng)全球聞名。
不管怎樣,都要向你致敬,為你認真求真的態(tài)度,這也正是我們要教給學生們的人生態(tài)度!(引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