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
本課是小學語文北師大板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話語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節選自《不怕死的太史》。題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課文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本文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抓住人物語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設身處地體會太史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不貪圖小利,廉潔正直,不畏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實記載歷史的品格。
學生情況: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質疑以及查閱資料方面具備了較強的能力,絕大多數同學能夠針對課文主要內容質疑,并能通過查閱資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決自己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詞語學習方面,學生們能夠較好通過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進而理解全文內容。但由于年齡及心理特點,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品質對學生來說仍然存在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注意到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人物語言以及神態描寫來理解人物的品質、性格。在情感方面,學生對正直、廉潔的認識還比較懵懂,因此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做人要實事求是,剛正不阿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目標:
1、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不貪圖小利,廉潔正直,不畏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實記載歷史的品格。
2、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抓住要點,繪聲繪色的復述課文。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熏陶感染、感知評價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一、 解釋詞語,導入新課
師: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充實我們的頭腦。同學們喜歡聽歷史故事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由林漢達先生帶給我們的,描寫戰國時期發生在齊國的小故事《秉筆直書》。
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在聽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出示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
掃清了聽故事路上的攔路虎,我們可以來欣賞這一個小故事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誰秉筆直書;
2、為什么要秉筆直書;
3、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二、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師: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大聲朗讀課文。
生:我來回答“誰秉筆直書,為什么要秉筆直書。”這個故事寫了齊國相國崔杼殺害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但太史們寧死不屈,崔杼殺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殺害太史季,因為他害怕了。后來南史氏看了季的竹簡,知道季是按照事實記錄歷史的才放心地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