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讀書的“大眼睛” 蘇明娟 相關資料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今年42歲,母親鐘業珍今年41歲。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樸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后來到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后,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簡介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基會發起倡導并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實施以來,累計資助230萬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援建希望小學8000余所,培訓希望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師2300余名。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自1989年月10月啟動以來,在中國青基會及其授權的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得到了社會各界、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施成果和綜合效益,贏得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高度評價,已成為我國最具社會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的實施,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為了落實貫徹我國政府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決策,適應希望工程自身完善的客觀需要,并考慮到社會各界的意愿,中國青基會經過深入調查、廣泛論證、慎重研究,決定從1999年起實行希望工程實施戰略重點的轉移,由過去對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普遍救助,轉到對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希望小學由硬件建設為主轉向以教師培訓、現代化教學設施配置等軟件建設為主;希望工程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學兒童的捐款。對有意為貧困地區失學兒童捐款助學的人,將介紹其直接與貧困地區鄉村小學聯系,通過學校安排助學對象。
邁入新世紀的希望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捐建希望小學
捐資標準為20萬元人民幣和10萬元人民幣兩種。捐贈20萬元人民幣,一般用于新建一所農村小學(地方政府將匹配一定資金);捐贈1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對一所農村小學的危舊校舍進行修繕。學校建成后,統一命名為希望小學,在校園內立一碑記,鐫刻捐贈者捐資助學的功績。中國青基會將與捐贈者簽署“捐贈協議”,并與建校所在地省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及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簽署《資助建校協議書》,保證捐款及建校事宜的順利落實。
2、捐助“希望之星獎勵基金”
“希望之星”是從全國希望工程受助生中評選出來的品學兼優的學生。每年約評選出500名。“希望之星獎勵基金”以獎學金的方式幫助他們繼續中學、大學學業,使這些優秀學生得以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