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是一篇夾敘夾議的說明文,語言平實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全文圍繞著一張曾經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照片展開,介紹了拍攝當時的情況和照片發表后引起的巨大反響,展示了貧困地區兒童在學習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仍然渴望讀書、渴望求知的強烈愿望。對于生活在比較優越環境下的城市孩子極富教育意義。
1.本課教學重點是圖文對照,借助多種渠道查找、閱讀、勾畫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2.感受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并結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理解作者由此聯想到的內容。邊理解、邊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3.本課教學要重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
4.金鑰匙學法指導貫穿始終,了解前后內容的聯系,知道交代背景的重要。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跋涉、蜿蜒、攢”等生字;理解詞語。
2.圖文對照,感受“大眼睛”的特點,并結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作者由此想到的內容。
3.感受貧困地區兒童對讀書的強烈渴望,激起學生的愛心。
[教學重點]
1.圖文對照,借助多種渠道查找、閱讀、勾畫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2.感受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并結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理解作者由此想到的內容。邊理解、邊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上節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課外查找背景資料,我們知道了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蘇明娟。還知道了這張極具感染力的照片是在1992年由《中國青年報》的記者——解海龍拍攝的。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著記者解海龍一起走進大別山去了解山里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點評:培養學生自己搜集課外相關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鎖定重點,品讀“大眼睛”的內涵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記者為什么會拍下這樣一張照片?請你把找到的句子再多讀幾遍。
(點評:要理解本課的深刻內涵,了解當時照這張照片時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預設:根據學生回到出示句子。
(課件出示句子:(1)在安徽省金寨縣,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學的孩子,在眾多孩子中間發現了一雙閃亮的大眼睛。(2)在安徽省金寨縣,他遇到一群要走路上學的孩子,在眾多孩子中間發現了一雙閃亮的大眼睛。)
師:請一個同學讀第二句,看看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句話更能打動你?為什么?能不能結合一個詞來談。
(點評: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孩子們體會山里孩子們每天上學路途的艱難和遙遠)
2.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們艱難的求學之路吧!
(課件出示:孩子們的上學路)他們就是跋涉在這樣的路上呀,你們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把感受送入句中再讀讀這句話。
(點評:本課教學要重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為下面的朗讀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