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魅力》教學案例
一、談話導入新課
我們經常在路上被一些標語或……吸引,知道是什么原因嗎?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板書課題)
1、讀題
2、質疑:“魅力”是什么意思?
(課文的題目就是課文的“眼睛”,它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閱讀的韻味。)
二、自由朗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篇課文寫了什么?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在巴黎的街頭有一個盲人老頭乞討,豎了一個牌子:我什么也看不見,可是路人無動于衷,一個法國詩人讓彼德勒看到了拿起筆在牌子前面添加了幾個字:春天到了,可是……下午給盲老人錢的人多極了。
師:能夠把這么長的課文用這么簡單的幾句話描述。很好。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師:盲老人上午在木牌上寫的是什么?
生:我什么也看不見。
(師板書:我什么也看不見)
師:結果路人無動于衷,后來詩人在牌子上添了六個字,
生:春天到了,可是……(師板書)
師:結果——
生:下午給錢的人多極了。(師板書:多極了)
三、抓住“變化”,啟發思考
師:我們發現隨著木牌上的字的變化,人們的表現發生了變化,老人也由嘆息到非常的高興起來。變化這么多,變化這么大,同學們注意從早到晚什么是不變的?這么多情況都發生變化,你發現哪些情況沒有變?看書。生讀書。
生:從課文第一段知道他是一個盲人,從早上看不到,從晚上也看不到,一直看不到。
師:從早到晚盲老人還是盲老人。還有什么?
生:都是在繁華的巴黎大街上。
師:有沒有道理?
生:有。
生:木牌上的字我什么都沒看見沒有變。
師:從早到晚盲老人乞討的方法變沒變?
生:沒有。
師:既然還是在這條繁華的巴黎街上,還是那衣衫襤褸頭發斑白,雙目失明的老人,可是還是這樣乞討的方法,可是你們看隨著木牌添加的幾個字,事情發生了變化,而且變化得這樣大,幾個字竟然起到了這么大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是什么
生:多了這六個字為什么會起了變化?
師:這六個字為什么會起變化,他提出的。核心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添了六個字會起了這么大的作用?我們再讀讀這句話。
連讀三次,第一次學生齊讀。第二次老師范讀。第三次學生再讀。
師:讀完之后你想說什么?這樣,把你的想法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
小組交流。生匯報。
師:好,誰先給大家說說,拿出自己獨特的意見。
生:第一次路人看見牌子上寫著“我什么也看不見”沒什么反應,后來看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產生了同情心,就給盲人錢了。
生: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可是對于盲老關來說卻什么也看不見,一片漆黑。當人們想到一個盲老人連萬紫千紅的春天都看不見,怎能不對盲老人產生同情心呢?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這個想法,和你們一樣,并且用生動的語言寫出來就是我們這篇課文的第六自然段。
(讓學生反復讀這句話,再與沒加字之前的話相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樣學生才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四、引導思考,感受語言魅力
1、同學們飽含著感情朗讀第六自然段體會情感。
思考: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一句會產生這么大的作用?(語言生動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