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桃花水》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還指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美文佳作都具有極強的意境美,而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來體驗的。都知道,想象是激發情感的關鍵。學生朗讀時,不僅要注意語感,而且還要伴隨對具體形象的感知、聯想、想象。德國戲劇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動活潑,也就更多引起心靈的活動,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強烈。”于是,在《三月桃花水》第二時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通過創設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東西,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此環節中挖掘現教材中隱藏著的情感。學生通過想象再現了語言文字可描繪的情景,產生了真情實感,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教學對象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了初步的語文學習方法,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初步具有應用語文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內容與學生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知識,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容易與文本產生共鳴。
教學內容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陽春三月,春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春天的美麗。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豎琴、明鏡,揭示了春水的可貴,春天已經悄悄地向我們走來,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全文語言優美,很適合朗讀。
教學目標闡明(三維)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纖細”“催促”。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2、采取各種形式的朗讀,真切的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春水的可貴,春天就在我們的身邊,需要我們仔細的觀察;
2、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策略: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不僅文字優美,而且文章結構精巧,前后文之間,有問有答,讀起來瑯瑯上口,。
所以在教學中,我以讀為本貫穿課堂始終,讀的形式多種多樣,讀的指導豐富多彩。如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像,理解課文的意境,把對春天、春水的喜愛、欣賞之情帶到朗讀中,讓學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讀。另外在本文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給學生自學的空間,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再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針對課文中疑難之處進行適當引導、點撥,讓學生就能在自我領悟的基礎上,逐步深入課文的精妙之處。
教學媒體:制作多媒體課件、音樂、各種水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美
談話: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三月桃花水那悅耳的流淌聲和清澈的身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印象,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這美麗的三月桃花水。
二、自讀課文,選擇美
1、請大家先用心地讀一讀課文,然后選你最感興趣的一段,仔細地讀,認真地去體會,看看自己能讀懂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