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文成公主進藏》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兩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有感情地的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唐朝時候,西藏一帶叫吐蕃,年輕的松贊干布是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唐朝的文化,想和唐朝加強友好往來,便到長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親。唐太宗答應將聰明美麗的文成公主嫁給他。
公元641年初春,紅梅花開滿枝頭。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帶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也帶著對親人的深深眷念行進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婚后,他倆的生活非常幸福,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多年,為建設西藏做了許多好事,藏族人民非常懷念她。著名的拉薩大昭寺至今還供奉著她和松贊干布的塑像呢!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這個真實的故事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學習《文成公主進藏》
二、整體感知,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1、學生自由朗讀,點撥字音:剛才同學讀得常認真,這篇的生字很多,你在朗讀課文的時候覺得哪些詞語特別難讀的?
2、學生說詞語,教師相機正音。
3、出示 “松贊干布 絹花(手絹的意思)豌豆 可惡(多音字) 沼澤地 吉祥如意 達尤龍真
4、 交流質疑。
默讀課文,對于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又有什么疑問呢?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1) 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2) 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
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三、感受文成公主的形象。
讀了課文,你能不能說一說,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是什么樣的呢?你是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1、漂亮又聰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得到)
2、皇帝疼愛的女兒。(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體會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領,什么也難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5、給西藏帶來了許多好處。(最后一個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四、體會民間傳說的特點:
同學們,你們看,課文中的文成公主具有神奇的力量。(出示表現神奇力量的語句,讓學生讀一讀。)
可是歷史上的文成公主可沒有那么神。在我們的歷史書上,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可沒有發生那么多神奇的事情。那么為什么在民間故事里文成公主那么神呢?
這就是個民間故事的特點之一。民間故事是人們口頭長期流傳的,往往表達人們心中美好情感和愿望。
五、感受文成公主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貢獻。
那是什么讓人們帶著特殊的情感把文成公主給神化了呢?請再次認認真真讀一讀課文,尤其是文成公主進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