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說課稿
一、說教材《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課文《寓言兩則》的第二個寓言故事,《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選編這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二、說教法
1、根據教材的特點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聽、說、讀、寫、看”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并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朗讀能力,讀寫結合,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和情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三、說學法
1、學生在“讀、思、畫、悟、議、評”這種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品讀重點句,感悟人物特征,體味人物心里想法,感受人物態度變化。
2、《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通過對人物對話的朗讀、分析體會人物情感變化。
3、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寓意,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人生觀。
四、說教學設計
1、故事導入,扁鵲生平介紹,激發學生興趣,也為學習課文、分析人物特征埋下了伏筆。名揚天下、有“起死回生”之術的名醫和結尾蔡桓公病死的結局形成鮮明對比。
2、分析課文共分為四個環節:通讀課文、總體感知---品讀句子、感悟人物---桓公之死、追溯原因---穿越時空、體味寓意。其中“品讀句子、感悟人物”和“桓公之死、追溯原因”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3、《扁鵲治病》一文中主要人物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主人公是蔡桓公,課文講了他病死的過程和原因,側面反映了扁鵲的高明醫術。以蔡桓公對扁鵲的態度為線索。蔡桓公從拒絕治病到派人去“請”,其變化的關鍵在于蔡桓公懷疑扁鵲是不是一位名醫。那么,一位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呢?應該是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因此,教學沒有按常規逐段講解課文的,而是從“名醫”一詞入手,從扁鵲的言行中去體會名醫的醫術高明,再從蔡桓公的態度中感悟名醫的醫德高尚,牢牢抓住了文本隱含的矛盾沖突,把蔡桓公對名醫的理解和學生對名醫的理解矛盾激化,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主動學習,思維的火花閃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