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學射》教學設計
3、放手自學第二部分“練眼力”:
⑴ 引導發現結構相似點:
同學們,第二部分寫“練眼力”其實跟第一部分的寫法是差不多的,你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板書:提要求____練眼力____出成果)
⑵ 自由練讀:
請大家帶著上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己練讀或兩人、三人練讀。
⑶ 朗讀反饋:
(每組三名,指名一組讀,請生點評誰讀得最好;再自由指名三生讀,點評并解決重點詞詞義)
是啊,“極小”和“很大”這是一組對比,他讀出了兩者的差距。
你聽出來沒有,他特別強調了“聚精會神地盯著”,那是怎樣地看啊?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紀昌整整看了三年,那只比芝麻還小的虱子──
(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
(板書:竟然)
要知道古時候的車輪比現在的轎車輪子要大多了。
(對第三位學生)你覺得讀這句話有一種怎樣的感覺?
(驚喜的,驚奇的,出乎意料的)
你再讀讀;大家也讀讀。
在這份設計中,我主要利用兩個自然段結構相似的特點,先導后放,在“導”部分,我努力做足文章──先讀后演,讀演結合,對話促讀。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多讀,試圖使淺顯簡短的語言豐滿、靈動。學習第一部分“練眼力”后,第二部分則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運用第一部分所學的方法自學文本。
帶著這樣的期待,我開始試教。課堂上,學生基本達成了我預設的目標。然而,這樣的教學總讓我有“串糖葫蘆”的感覺──以教師的引導一步步地學習文本,有內容可生發的地方,就“膨脹”一下,無內容可學或弱處理的部分則一讀而過。看似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其實沒有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在聽取了聽課教師的建議后,我再次對文本做進一步的思考。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上一設計中,我始終沒有一處啟發學生質疑思考的地方,一直以教師的牽引一路走來。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是否能以一大問題統領,變演繹為探究,分分合合,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有了第二套改進后的教學方案:
精讀“練眼力”,比較式探究文本
1、紀昌學射箭的過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那些自然段?
2、比較異同探究“練眼力”:
⑴ 引導激趣寫紀昌“練眼力”的這兩個自然段,其實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來練練大家的眼力,看誰找得快,找得多。
⑵ “提要求”部分:
(指名一生讀飛衛的話)
師傅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紀昌還不明白,你讀課文時,能不能把意思強調出來?(指名1~2名讀,齊讀)
(隨機板書:牢牢地盯住____不能眨一眨____!)
第二次提要求,誰能把飛衛的要求讀得更清楚?
(指名1生讀,齊讀)
是啊,“極小”和“很大”這是一組對比,他讀出了兩者的差距。
(板書:極小 很大)
都是飛衛對紀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⑶ “練習過程”部分:
① 比較比較紀昌練眼力的過程,你發現了什么?從那些字詞感覺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