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案
【設計理念】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蘇軾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誦讀這首詞,查閱有關詞人的資料,復習有關詞的知識。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唐朝詞人張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詞——漁歌子,教師板書。這里,“子”讀第三聲。“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大家齊讀。漁歌子既是這首詞的題目,也表現了詞的內容。大家看看這題目,猜測一下這首詞寫的是什么。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就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
二、初讀,讀通順。 詞人張志和是怎樣向我們描繪他的垂釣生活的呢?
出示:漁歌子
(1)自由讀,注意讀準生字,做到字正腔圓。
(2)指名讀,師小結指導生字:“塞”、 “蓑”、 “箬的讀音
(3)再指名讀,注意節奏。
(4)教師引讀,全班齊讀。
三、品味詞中畫。
1、教師設問:“不須歸”是什么意思?指名說
2、都下雨了,為什么還不愿回家呢?(指名說)
3、是的,張志和不僅是著名的詞人,也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曾經這樣夸他,說他寫的詞:(課件出示: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面藏著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發現了哪些景物?(指名說)
4、那么,詞人又分別采用了哪些色彩來描繪這些景物呢?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西塞山”,再請兩位同學合作在黑板上作畫。其他同學自己的本子上畫一畫 。
6、評價板畫。
7、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豐富的色彩,真是一首絕美的詞:《漁歌子》齊讀
8、同學們,這僅僅是一幅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靜止不動的畫嗎?
播放音頻,讓我們靜靜地走進這幅迷人的畫卷,去聽一聽,看一看,再聞一聞……?
9、學生交流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
此情此景,讓我們情不自禁想誦一曲《漁歌子》,讀!)
10、同學們,置身于這么美的景色之中,你們想回去嗎?我們都陶醉了。張志和呢,你看他,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此刻,我們可以想像到他的神情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