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讀寫生字“蠶桑”,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注釋理解詩的大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強化學法,自學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熱身】同學們,古詩是中華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來,優美的詩作浩如煙海,相信你們平時積累不少古詩。能背背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嗎?
[設計意圖:在悅耳的古箏聲中,讓學生走進詩的國度,感受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為走進文本,走進江南鄉村春末初夏時節之景,做好情感的鋪墊。]
【教學過程】
一、意象鋪展,切入正題
走進田園,就像走進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我們欣賞到:那獨特迷人的《鄉下人家》,那異國風情的《牧場之國》,相信這些現代美文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鄉村又是怎樣的?
1、我們跟隨著宋代詩人翁卷一起領略江南的鄉村四月。(板書“鄉村四月”)齊讀課題
2、四月是什么季節?那,你心中的“鄉村四月”是怎樣的?
那是“小橋流水人家”,那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3、帶著鄉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導入環節從單元主題出發,回想現代文描繪的鄉村,讓學生抒發對鄉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學得自然,學得輕松,更為用古詩形式感受鄉村的美作鋪墊。]
二、 通讀全詩,感受詩的節奏美
1、(出示全詩)誰來說說以前學古詩的方法?
2、請自由讀古詩,讀上四遍。讀前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后兩遍,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讀得有節奏、有板有眼。明白嗎?
3、誰想讀?讀準沒有?
4、檢查生字“蠶”“桑”
5、(配樂)讀出詩的節奏。(方法:多誦讀)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對字詞的學習應貫穿小學語文學習的始末,而且四年級學生應逐步培養自能識字的能力。在古詩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反復誦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的語言美。
過渡:在你們有滋有味的朗讀聲中,詩歌醉人的韻律已經緩緩流出。
1、讀了這么多次能結合注釋說出詩意思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說說。
2、匯報:(點撥一二句寫:景;三四句寫:人)
3、這詩意明白了嗎?趕緊帶著自己的理解,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設計意圖: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組內說說,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借助注釋,通過交流增進對古詩的理解和整體感悟。]
四、品味詩句,感悟詩的意境美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如畫的鄉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視線,留住了你的腳步。我們就開個詩畫品讀會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課件出示一、二句)
1、這兩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畫面?(板書:綠原、白川、子規、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