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
第一幕:“辯論家” 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
第三幕:“實踐家” 伽利略
就請講故事的孩子自主決定怎樣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認真聆聽,將他們讀錯的語句用記號標在書上,等他們讀完了,再來幫他們糾正。
(2)3個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聆聽辨析。讀后互動評議交流,互相學習。(特別融入多音字辨析:膽大妄為 更改 的確 著地 當作)
小結:剛才同學們也像伽利略一樣,不斷地在追求真理哦!你們都有一雙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們的眼睛善于辨析嗎?
(3)形近字辨析:辯 辨 辮(鼓勵學生發現并結合生活經驗來辨別、書寫。)
3.教師引導學生在正音的基礎上再次快速默讀全文,并思考: 課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師:目前,同學們已經讀了好幾遍故事了,那么你們能不能從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具體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又具體指什么?請用橫線劃下來。
三、對比品讀,賞析“伽利略”。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尋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各指什么?(教師巡回)
2.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亞里士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亞里士多德的簡單介紹:最博學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學生釋疑,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對比朗讀后概括:(填空)
兩個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 )?” 亞里士多德認為:“( )。” 伽利略則認為:“( )。”
(2)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渡:在17世紀的意大利,當時并沒有人相信伽俐略說的話,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讀讀課文第二段,課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
課件出示: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該怎么讀才能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