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箬、笠、蓑”,會寫“塞、鷺、笠”,正確讀寫“箬笠、蓑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
3、理解《漁歌子》的詞意,會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體會作者蘊涵在詞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感知形象,釋題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圖片,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用幾句話來描寫一下看到的景象。
2. 這些畫面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詞很有關系,出示《漁歌子》。
3. 自由讀詞,指名讀,教師范讀(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鑒?)。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字音方面重點指導“箬”;書寫方面重點指導“箬”和“蓑”的寫法;節(jié)奏方面重點指導“西塞山前/白鷺飛”的停頓。)
4. 釋題。你對 “漁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詞牌名,這首詞內容剛好與詞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題目。)
5. 簡介作者張志和。
二、探究詩意,以知促情。
1. 根據你的直覺,你覺得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 再讀這首詞, 能不能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 釋疑。(重點指導“箬笠”、“蓑衣”、“肥”、“歸”的意思)。交流讀懂了多少。
4.你們讀懂的是不是就是這樣一幅畫面?出示“垂釣圖”。用自己的話描寫這幅畫并結合自己的想象,說給同桌聽一聽,教師巡視指導,指名說。
(初春,遠山蒙上了一層綠色,白鷺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開了,粉紅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顯得十分肥美。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釣著魚。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結:同學們都說得很好,理解詩詞的意思,我們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語言,還要加上自己的聯(lián)想。讓我們再回到詞中,出示《漁歌子》,在這幅“垂釣圖”中,如果仔細地去品讀,還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色彩非常豐富,輕輕地讀讀這首詞,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顯性的:白、青、綠;隱性的:西塞山青綠色、桃花粉紅……)
三、品詞賞句,感悟詩情。
1. 品賞意象。師: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xiàn)出迷迷蒙蒙的意境,自然別有一番韻味。再讀這首詞,想想詩人選取了哪些景象來寫的?
2.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可能會說到:白鷺高飛、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你覺得春天還會有哪些美妙的景色呢?根據回答板書。
3.誰能把這些景送進詞里面去,讓我們也來填一首詞,朗讀:
西塞山前白鷺飛, 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 感悟“不須歸”的原因。(師:學到這兒,你覺得什么原因使詩人“不須歸”?)
5. 概括板書:愛春光
師:老師也來說一句:西塞山前春光美,詩人忘情不須歸。
6. 除了詩人留戀春光,你覺得還有其他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