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案
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漁歌子》里的春天,到詞中去聞一聞,用心去讀一讀吧——配樂
5、拓展積累。
(1)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師生、男女對讀)
(2)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不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嘛!
(3)這細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4)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漁歌子》,學生讀詞。
6、走進獨釣者。
這情、這景,讓我們沉醉其中。我們似乎還忘了什么呢?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悠閑、從容、自在、快樂)
是啊,青箬笠,綠蓑衣,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岸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起這一首《漁歌子》——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走進詞人。
就是這樣一首《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含情。張志和自稱是“煙波釣徒”。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寫下《漁歌子》,讀——
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忘返,隱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你知道哥哥在勸弟弟什么?(這是在勸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詞悟情。
現在,老師來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用哥哥的詞來勸,你們就用弟弟的詞來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二和:狂風浪起且須還。
三和:且須還哪。
一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
二問:據說張志和在垂釣時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美麗的風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一讀: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二讀:他是多么希望人們都能以自己的勤勞,換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三讀: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的垂釣,釣來清閑,出世。也只有這樣清閑出世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五、延伸,研究“釣”之蘊。
垂釣,正因為具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歷代古詩就有很多是寫垂釣、漁翁的生活。
出示幾首古詩,學生齊讀。
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張志和。記住這首千古絕句——《漁歌子》。